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怎么理解晚清那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武器时,心理上是怎么认知的。 萧功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皮亚杰对人的认识心理机制的研究结果对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进行了解剖,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作者谈到:“由于传统中国文...
评分1. 认识方法上的弱点,意会性(非定义性)、模糊性(非确指性)、板块性(不可离析性)。 2. 对西方文明的“强制同化”和“圣学演绎”.。 由此导致群体思想上的无法与时俱进(accommodating)。 “文化”vs“文明” “心理”vs “理性思想”
评分工作之后都不读书,每天就看Excel、word和ppt,专业调格式一百年。但从前看到一半的书总得有个收尾吧??于是勉力读,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已经下降了很多很多。忽然想到在云南时候的宁静与专注,发现自己的快感不是接收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内化,于是打开已经99,86...
评分工作之后都不读书,每天就看Excel、word和ppt,专业调格式一百年。但从前看到一半的书总得有个收尾吧??于是勉力读,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已经下降了很多很多。忽然想到在云南时候的宁静与专注,发现自己的快感不是接收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内化,于是打开已经99,86...
评分1. 认识方法上的弱点,意会性(非定义性)、模糊性(非确指性)、板块性(不可离析性)。 2. 对西方文明的“强制同化”和“圣学演绎”.。 由此导致群体思想上的无法与时俱进(accommodating)。 “文化”vs“文明” “心理”vs “理性思想”
如果80年代读,可以多打几颗星
评分作者的处女座,1986年初版,现在仍能重版便可见其质量。第一章关于中西文化冲突历史背景的看法,其实晚晴时严复就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后面用心理学的层面来研究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现象,另辟蹊径,但其实全书似乎都与“儒家文化”不是太贴近。
评分前两章的感觉比较好,后面的有些错觉有些不像一个人写的,苦恼苦恼...
评分对清末有了更深的了解
评分作者的处女座,1986年初版,现在仍能重版便可见其质量。第一章关于中西文化冲突历史背景的看法,其实晚晴时严复就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后面用心理学的层面来研究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现象,另辟蹊径,但其实全书似乎都与“儒家文化”不是太贴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