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一個有鈣質的年代,一個激情的年代
一面是激情、理想、拯救、承擔、使命、信仰
一面是空泛、無力、天真、宏大、浪漫、夢幻
文化熱、美學熱、方法論熱、報告文學熱、人道主義、異化論、新啟蒙、文學主體論、《走向未來》叢書……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王元化、湯一介、李澤厚、劉道玉、張賢亮、劉再復、溫元凱、金觀濤、李銀河、韓少功、麥天樞、梁治平,和讀者共同反思八十年代
從今天回望八十年代,從八十年代審視今天
「歷史上生活過無數代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是生活在歷史的皺褶部位,平平庸庸,渾渾噩噩;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生活在歷史的開闊地帶,意氣風發,生氣淋漓。八十年代就是這樣的幸運時代。
讓我們溯流而上,走進八十年代,梳理當代中國改革的思想源流,思考中國未來的方向。」
——馬國川
马国川,1971年出生,河北威县人。《财经》杂志主笔。已出版有《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共和国部长访谈录》、《我与八十年代》等,其中《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
经过文革的严冬,在冻土中埋藏许久的思想种子,在八十年代自由的空气里生根发芽,生气勃勃。八十年代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人人渴求知识,对未来充满希望。知识分子都十分入世,纵谈时事,关心国家命运,整个国家都充盈着向上的朝气。 十二位八十年...
评分压抑与空虚越持久,积蓄也越丰厚,越容易造成一个社会性思潮的出现。1977年,已经下发的当年工农兵招生推荐的文件被高教部门收回,同年10月全国高考恢复,这预示着文化与学术重新获得体制尊重的标志性事件,最终拉开了后来被称为“八十年代”的序幕。根据亲历者们事后的确认,...
评分经过文革的严冬,在冻土中埋藏许久的思想种子,在八十年代自由的空气里生根发芽,生气勃勃。八十年代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人人渴求知识,对未来充满希望。知识分子都十分入世,纵谈时事,关心国家命运,整个国家都充盈着向上的朝气。 十二位八十年...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 八十年代 我的八十年代 这是新中国不长历史中最美好的十年 因其美好 所以短暂 唯其短暂 所以更显珍贵 我生于八十年代的第二个年头 整个童年在八十年代度过 事实上 我当时什么都不...
修行42th,这本书一看访谈人物名录就基本知道作者立场和出版时间,今天再想出版这样一本只怕很难,访谈问题基本没有绕过春夏之交那档事的,虽然直接的问题肯定是问了但无法刊出,也比大多数书籍推的近了一些。作者自己立场分明因而问题似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设置的嫌疑,但被访谈的都是老姜,大多数篇目特色分明。最可敬王元化先生一篇,先生弃世前一月接受访谈,犹自头脑清醒思路锋利逻辑分明。访谈中表述思想不新,但高度凝练的语句很见功力,完全不像垂垂老矣将死之人。汤一介一篇则尽显其人划水性格,话语如山楂糕制大力丸,吃不死人也屁用没有,李泽厚金观涛李银河几位不过不失,刘道玉则老姜犹辣,说话棱角分明,可见心犹不能平,张贤亮刘再复两篇则为我全书最喜,见解颇有见地
评分这本访谈录的访谈对象都是在八十年代风云一时,到现在还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人物。跟查建英的那本《八十年代访谈录》更多侧重个人经历和对时代的感悟不同,这本书更多是在描绘八十年代的思想发展脉络,学术性和深度更胜一筹。作者马国川在《读书》杂志推出的其他系列访谈,质量也都相当不错。
评分相比较查建英那本要通俗点,可惜作者的知名度不是太高,此书应该在大学里推而广之。。
评分知识分子扛起社会变革的重任时的那种激进而彻底的浪漫主义浪潮,回望时似乎确实是非常令人向往和艳羡的。然而理性与道德本不该被捆绑,体制的更新并不是知识分子的责任。知识应当是理性的,道德则当由政客和媒体去鞭策,但直到今天,这个社会还是在要求知识分子来为改良做出答卷。
评分相比较查建英那本要通俗点,可惜作者的知名度不是太高,此书应该在大学里推而广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