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特·怀特 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191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194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42年其,曾先后在俄克拉荷马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任教。1964年任美国应用人类学协会主席,1977至1978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并兼任多项职务。1982年曾来华讲学。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只是考虑到受众的原因,我才没有选择力荐。每个人的好书是不一样的。 前面已经有很多人谈过了对这本书的书评,有好几篇写的非常好。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文采飞扬。限于我目前是在工作时间,所以只能简单评价下。(对不起我老板了,不过脑子和手实在按耐不...
评分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社群组织曾非常繁荣。(我不禁要问,我国有过这样的繁荣时刻吗?) 社群组织包括以一定目标或活动聚集的群体,如保龄球俱乐部、xx学校监察委员会、防家暴联盟、戒酒联合会等等,也包括一些没有确切目标的自然集结,如“诺顿帮”。 不消多说,社群的建立有其...
评分 评分在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中,《街角社会》对于无社会学背景的读者来说,似乎是“最容易阅读”的书籍。全书最大篇幅,是作者怀特亲身前往实地进行观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生动,比较完整的展现了Cornerville这个意大利移民社区里小人物与大人物的样貌、...
虽然有点口水,但作者的治学方向是正确的。也就是不崇拜任何定量式或客观性的研究方法,而是深入所要探查的社群,去理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把研究建立在数据模型上,那么所得出的只是一个实验室结论。我记得国外有一史学家通过研究北宋还是南宋人的卡路里摄入量,来研究中国历史。我觉得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评分欧洲移民,尤其是具有强大的种族/宗教/种族认同纽带的意大利及爱尔兰裔移民,是否能适应WASP社群及美国两党制为当时学界及舆论界关注;冷战前后以心理学和群体研究基础的社会科学认为社会底层是散漫无组织,亦是造成社会无秩序和其不能上升的根源;新政以来两党逐渐形成的机器政治通过特殊的组织、动员、施惠和惩罚模式,逐步侵蚀美国民主体系的民决和个人主义基础。本书虽只是作者个人想法的践行,但同时回应了以上三个问题:欧州移民既有内部组织间的角力,又可以通过WASP常用的模式渗透进政治体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上升手段;街角社会的组织形态和地位形成有着复杂的机制,个人的威望和地位需要软硬兼施地形成;机器政治充分利用种族社区的强大纽带运作。这类作品的风气多为人类学家和文化学者继承,如杜内尔《人行道》。
评分欧洲移民,尤其是具有强大的种族/宗教/种族认同纽带的意大利及爱尔兰裔移民,是否能适应WASP社群及美国两党制为当时学界及舆论界关注;冷战前后以心理学和群体研究基础的社会科学认为社会底层是散漫无组织,亦是造成社会无秩序和其不能上升的根源;新政以来两党逐渐形成的机器政治通过特殊的组织、动员、施惠和惩罚模式,逐步侵蚀美国民主体系的民决和个人主义基础。本书虽只是作者个人想法的践行,但同时回应了以上三个问题:欧州移民既有内部组织间的角力,又可以通过WASP常用的模式渗透进政治体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上升手段;街角社会的组织形态和地位形成有着复杂的机制,个人的威望和地位需要软硬兼施地形成;机器政治充分利用种族社区的强大纽带运作。这类作品的风气多为人类学家和文化学者继承,如杜内尔《人行道》。
评分很繁杂,附录1致为杰出
评分群像bl小说,附录比本体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