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評傳

孟子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南京大學
作者:楊澤波
出品人:
頁數:515
译者:
出版時間:1998-12
價格:27.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305032974
叢書系列: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
圖書標籤:
  • 孟子
  • 傳記
  • 中國思想
  • 評傳
  • 思想傢傳記
  • 中國
  • 工具書
  • 孟子
  • 儒傢
  • 思想史
  • 經典解讀
  • 古代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
  • 倫理學
  • 論語
  • 聖賢傳記
  • 國學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孟子評傳》主要內容有:孟子生平事跡;《孟子》作者考辨;王霸之辨;經權之辨;義利之辨;舜蹠之辨等。

著者簡介

1969年參軍,與此同時長年堅持自學。1986年以同等學曆考取復旦大學哲學係碩士研究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並直升博士,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2001年經過再三努力,終於結束瞭漫長的軍旅生涯,正式轉業到復旦大學哲學係。現為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序 生平篇第一章 孟子生平事跡 一、孟子的名字 二、孟子的故鄉 三、孟子的先世 (一)孟子的先祖 (二)孟子的父母 (三)孟子的喪父 (四)孟子的母教 四、孟子的師承 (一)子思並非師承曾子辨 (二)孟子並非師承子思辨 (三)曾子、子思對孟子的影響 (四)《中庸》作者考辨 五、孟子的弟子 六、孟子的遊曆 (一)在鄒齣仕 (二)威王時首次遊齊 (三)之宋過薛歸鄒赴魯遊滕 (四)遊梁 (五)宣王時二次遊齊 (六)歸鄒 七、孟子的生卒 (一)孟子生卒的各種說法 (二)錢穆對孟子生卒問題的觀點 (三)對錢穆觀點的幾點修正第二章 《孟子》作者考辨 一、《孟子》的作者 (一)關於《孟子》作者的幾種不同觀點 (二)《孟子》行文的特點 (三)對《孟子》作者的分析 二、《孟子》外書問題 思想篇第三章 王霸之辨 一、王霸之辨的緣起 (一)王霸之辨的時代精神 (二)兩種不同的平治方略 (三)孟子黜霸道而揚王道 二、聖王:王道主義的前提 (一)君 (二)君與臣 (三)君與民 三、保民:王道主義的措施 (一)安民 (二)養民 (三)教民 四、關於王道主義理解的三個問題 (一)儒學在本質上是心性之學嗎 (二)儒學不講法嗎 (三)民本論是說民是政治的主體嗎第四章 經權之辨 一、理論前導 二、孟子論經權 (一)孟子主張反經也贊成行權 (二)反經與行權的關係 (三)行權標準與價值衡定原則 (四)孟子經權學說的理論意義 三、義與命第五章 義利之辨 一、“義”“利”稽求 二、治國方略意義的義利之辨 三、人禽之分意義的義利之辨 四、道德目的意義的義利之辨 五、“隻準言義,不準言利”辨正第六章 舜蹠之辨 一、舜蹠之辨與理想人格 二、理想人格的層次 三、理想人格的典範 四、理想人格的實踐 五、理想人格的動力 六、舜蹠之辨的意義第七章 人性之辨 一、基本概念釋義 二、性善論的基本思路 (一)隻以良心本心論性 (二)良心本心人人固有 (三)良心本心是性善的根據 (四)惡在於不能盡其纔 (五)性善是事物的法則 (六)性善是一個過程 三、性善論的主要原則 (一)存心養性 (二)先立其大 (三)無愧於心 (四)知之必行 四、性善論的現代詮釋 (一)良心本心的特點 (二)“倫理心境”概念的界定 (三)良心本心是一種“倫理心境” 五、孔孟心性學說的分歧第八章 孟子思想的其他方麵 一、孟子論美 二、孟子論氣 (一)“知言養氣”章新解 (二)孟子對古代氣論的發展 三、孟子論詩 四、孟子論辯 (一)好辯的時代與好辯的孟子 (二)孟子辯論方法的兩個特點 (三)孟子與告子辯論實況 五、《孟子》的文學特色 (一)磅礴宏大的氣勢 (二)生動明快的語言 (三)個性鮮明的形象 (四)《孟子》的文學地位 影響篇第九章 孟子思想的曆史影響 一、王霸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二、經權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三、義利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四、舜蹠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五、人性之辨對後世的影響第十章 孟子曆史地位的變遷 一、漢至唐初地位不高 二、唐宋以來逐漸升格 三、明清兩代平順發展附錄 孟子年錶 參考書目索引 詞語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遠比董洪利《孟子研究》好的一本導讀,雖然對《孟子》學術史討論不多,不過在文獻與思想這兩部分問題的梳理上,則既周備又不乏己見,語言平實流暢。

评分

楊老師讀《孟子》,特彆認真,特彆尊敬,亦特彆自我賦予一種使命感,讓人不覺産生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崇高感,一種苦中作樂的滄桑感,當然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一種由心底生發的佩服。

评分

君為輕

评分

若夫為不善,非纔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纔者也。

评分

遠比董洪利《孟子研究》好的一本導讀,雖然對《孟子》學術史討論不多,不過在文獻與思想這兩部分問題的梳理上,則既周備又不乏己見,語言平實流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