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讲座》ahi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汉宝德,1934年生,成大建筑系毕业,美国哈弗大学及普林大学硕士,在建筑、书法、美学等各领域颇有建树。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著有《汉宝德谈美》《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中国的建筑文化》《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文化》等。
依作者所讲,此书的目的是对中国建筑予以文化上的诠释,也从中国文化的特质出发,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建筑。总的来说,中国建筑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具有现世主义的生活态度,宗教意识较弱,缺乏纪念性艺术,因此建筑在文化上的象征地位不能与西方...
评分总体上,作者以一位深受西方传统经典主义建筑理论教育熏陶的学者,论述中国传统建筑,虽然着眼点放在文化上,但言语之中,还是透露着对于西方经典建筑的崇拜之情。在前篇《立面的误会》中,已经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以西方传统作为惟一标准来论及中国建筑问题,一定会出现所...
评分由于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建筑文化知识,并买下这本小书,读罢居然获得不少启发。 一者对中华(或说汉族)建筑的了解颇获勘谬补缺,一直只以为少石多木的资源约束是中国多木材建筑的根源,没想过还与先辈的生命观有这么深切的关联等等; 二来破除了对中华建筑的盲目崇拜,过去只...
评分由于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建筑文化知识,并买下这本小书,读罢居然获得不少启发。 一者对中华(或说汉族)建筑的了解颇获勘谬补缺,一直只以为少石多木的资源约束是中国多木材建筑的根源,没想过还与先辈的生命观有这么深切的关联等等; 二来破除了对中华建筑的盲目崇拜,过去只...
评分依作者所讲,此书的目的是对中国建筑予以文化上的诠释,也从中国文化的特质出发,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建筑。总的来说,中国建筑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具有现世主义的生活态度,宗教意识较弱,缺乏纪念性艺术,因此建筑在文化上的象征地位不能与西方...
P27.建筑与人生一样是有其寿命的,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
评分开篇本是阐述主题论点提纲挈领的重要之处,一上来东拉西扯的把自己对建筑与文化的看法没有条理逻辑的拼凑一气,观点不统一使全书前后抵牾之处众多,显然是不同时期的言论,而且还是还处于模糊阶段未形成系统。作者对中华文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太多是对文化传统的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来迎合自我的观点。没有批判继承,以怀疑或否定的口吻看待本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无保留推崇,不时显出一股媚态。囫囵吞枣式的想用西方价值体系、时兴的主义肢解空间与文化的微妙和必然的联系,以一种比较的方式将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和推动凌驾于本土之上,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和伦理价值的认识片面甚至有些是谬误,并不透彻的让人信服。
评分买于三亚
评分相对而言干货不多,不过还是颇有些有启发的点。同样讲东西方建筑入口的不同,斗拱一书从承重结构不同入手,此书从文化宗教角度谈东西方建筑与人的距离感的差别,好玩。
评分开始读第二遍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