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1929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
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还写有一本杂文集《北窗集》。
陈志华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至今已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婺源乡土建筑》等四本书。
作者在这本《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中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和上非洲的古代埃及。这不是一本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买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和《中国小品建筑十讲》,就没有钱买着一本了,觉得配合《风格的特征》看这本书不错!
评分我不是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但我对建筑自小有着兴趣,苦于找不到一本介于大众和专业之间的建筑知识普及的书,直到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如获至宝,大喜过望。 距第一遍看已有两年多时间了,这次重新看,发现仍有许多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图片注释毛病很大 有的注释错误 有的注释含糊 没有具体说明建筑的名称和地点 比如 第22页 两幅图片 左边是意大利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雅典娜神庙,又叫谷女神神殿。右边是西西里岛 akragas 的协和神庙 第23页 是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赫拉神殿(Tempio di Her...
评分http://drewjet.blogcn.com 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插图本)不免有虎头蛇尾之感。但就常理而言,要在一本三百余页的排版稀疏而又有数百幅彩图的小册子,把“世界”建筑史讲明白,显然是很难的。当然,陈志华先生自己在后记中也不否认,他们这一代人是如何被时...
评分三年前在地坛冬季书市上随手捞了这么一本,谁知却成为了我有生以来读的第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而且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它---在这之前所有有关建筑的书我都是敬谢不敏的---简直快要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读它的次数大约在《红楼梦》和《教父》之间。因为它我爱上了西方的古典建筑。罗...
建筑学启蒙读物 写的很到位
评分看到陈志华先生在后记里面写到,因为生长在逃亡流离的时代,自己讲了半生的外国建筑史其实一直没有亲眼见到过,"拨乱反正之后,我才有机会去亲眼看一看我讲过多少遍、写过多少遍的外国建筑。我曾经几乎为它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我第一次登上雅典卫城的时候,泪流满面,咬紧嘴唇才没有哭出来。连续在卫城上呆了四天,恍恍惚惚,好像什么都看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到。"陈先生把外国古建筑讲的真的很感人。
评分非常详实而流畅的欧洲建筑史,感动过狄更斯的罗马斗兽场,旺多姆广场上那棵记录了法国历史七十年的柱子,还有因为一场大火而重建规划并反映资产阶级觉醒的伦敦等等,建筑是区别于语言文字外独一无二的文明印记。与之对映,后记中陈老师在雅典卫城下泪流满面,“好像什么都看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
评分一定要读一下后记,作者提到了自己在WG期间的一些经历,比如从工地上被拉过去会见苏联专家,然后却没有像样的衣服;教授建筑史时批评苏联建筑,被挂反苏罪名,但却“死不悔改”等等,非常有个性的一位先生,值得敬佩。原书内容丰富,比较专业,加入了不少插图,我没有背景知识,读着有些难,但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第一次分清多立克、爱奥尼亚和柯林斯柱式的差别。后记中写到“这些年建筑界大家都很忙,而我还能挤出点时间……”,这么多年过去了,建筑界应该还是很忙,希望能有人继续前辈的工作~
评分依然以歐洲建築發展為主線,加上印度、埃及、伊斯蘭、兩河流域和日本建築為輔線。歷史政治宗教貫穿其中,生動詳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