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te Michel de Certeau was Directeur d'Etudes at the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in Paris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Frenc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In this incisive book, Michel de Certeau considers the uses to which 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modes of social behavior are put b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describing the tactics available to the common man for reclaiming his own autonomy from the all-pervasive forces of commerc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exploring the public meaning of ingeniously defended private meanings, de Certeau draws brilliantly on an immens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to speak of an apposite use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
译者很不负责,应该本人也没读懂书里的内容。应该是百度翻译,然后在稍微整理的。似乎读原版本比较容易懂,请问翻译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算作者本身的科研成果吗?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1.页36行4:“考夫曼”应为“戈夫曼”。 2.页63行20:“庞帝”应为“庞蒂”。 3.页68行11:“6.53”应为“653”。 页68行25:“USSR”应为“苏联”。 4.页69行10:“维也纳”应为“维也纳学派”。 5.页70行5:“萨尔瓦多共和国”应为“萨尔瓦多市”。 页70行13:“巴伊亚洲”应...
除瞭STRATEGY/TACTIC,最大收獲是空間時間的轉換,writing and body,以及對於TECHNOCRACY在現代城市建構中的反思。如果用前半部分作者批判福柯和布迪厄的邏輯來反觀後半本書,感覺有一種文本本身的exteriority和otherness。
评分除瞭STRATEGY/TACTIC,最大收獲是空間時間的轉換,writing and body,以及對於TECHNOCRACY在現代城市建構中的反思。如果用前半部分作者批判福柯和布迪厄的邏輯來反觀後半本書,感覺有一種文本本身的exteriority和otherness。
评分這部書其實不容易看,主要是第2章前結構還算清楚,一般人也隻關心strategy和tactic分野,就覺得簡單瞭。後頭纔是重點。
评分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能激發人的奮進之心。這是由於裏麵對個人主體性的詩意想象。現在再讀,非但不能讓人奮進,反而是在更深的層麵上感覺到絕望和無力。同樣還是因為這個詩意的想象。這就好比是問一個沒有米吃將要餓死的人“何不食肉糜?”
评分真是好書,de Certeau不僅對當時符號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理論旁徵博引,更企圖在對結構對社會思想體係的滲透中企圖找到時間、空間、行為對結構的建構和改變。可以讀齣他對SI和五月風暴的反思和影響,他對城市空間的提議應該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