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近年來西方描繪阿以衝突和黎巴嫩內戰的一部有影響的作品。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是美籍猶太人,通曉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1979年作為閤眾國際社記者被派駐貝魯特,兩年後改任《紐約時報》駐貝魯特辦事處主任,1984年調任該報駐耶路撒冷辦事處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書即根據作者在中東現場的親身經曆和采訪寫成。……”
——摘自該書《齣版說明》
至今为止看到介绍巴以冲突最好的著作却是来自一位美国犹太人,这无疑验证了我们所要反对的是犹太复国主义者,而非犹太人。 一些摘录: 在我到达以色列以后,有一段时间,我真的被以色列井然有序的表面蒙蔽住了,我花了好几个月才透过假象,发现了以色列社会表层下足...
評分《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的英文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那年我一岁。 一岁的我,自然无从知晓那一年,《挪威的森林》得了日本的什么“新风奖”,或者那年的某个广场前上演了什么腥风血雨的青春残酷物语。贝鲁特和耶路撒冷,也注定只能是两个闻所未闻天方夜谭般的名字。 二十多年后...
評分《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的英文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那年我一岁。 一岁的我,自然无从知晓那一年,《挪威的森林》得了日本的什么“新风奖”,或者那年的某个广场前上演了什么腥风血雨的青春残酷物语。贝鲁特和耶路撒冷,也注定只能是两个闻所未闻天方夜谭般的名字。 二十多年后...
評分《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的英文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那年我一岁。 一岁的我,自然无从知晓那一年,《挪威的森林》得了日本的什么“新风奖”,或者那年的某个广场前上演了什么腥风血雨的青春残酷物语。贝鲁特和耶路撒冷,也注定只能是两个闻所未闻天方夜谭般的名字。 二十多年后...
評分《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的英文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那年我一岁。 一岁的我,自然无从知晓那一年,《挪威的森林》得了日本的什么“新风奖”,或者那年的某个广场前上演了什么腥风血雨的青春残酷物语。贝鲁特和耶路撒冷,也注定只能是两个闻所未闻天方夜谭般的名字。 二十多年后...
推薦
评分讀前半部分特彆像殘酷版的《天真的人類學傢》,記者隻能用人類學傢的冷靜審慎態度去觀察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事,不能乾涉不能校正隻能忠誠記錄。關於沙漠民族的哈馬規則,關於中東人民獨特的行事模式,關於阿拉法特和沙龍這對像我這樣的臉盲永遠分辨不清的宿敵,關於歐洲社會對於猶太人寄予過多希望和關注的曖昧態度,關於復雜的宗教語境下太多不可思議的邏輯……如果有關中東的書你隻打算讀一本,那這本是不錯的選擇。另,看完特彆想去貝魯特!
评分黎巴嫩因為國內不同政治和宗教陣營對立而爆發瞭內戰,以色列雖然勉力維持著一個以猶太人為主導的民主政治體製,但對於如何安置境內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應該擁有多大的領土、究竟要一個怎樣的國傢等等問題,人們站在各個立場一直爭執不休。 黎巴嫩境內的政治勢力為瞭自己的利益而讓巴解組織入境,巴解組織則著手把黎巴嫩打造成反以色列的基地,這引起瞭以色列的警覺,最終在1982年夏鞦之際,以色列打響瞭黎巴嫩戰爭,導緻以色列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間,邊境一直不得安寜。 巴解組織的活動,以及黎巴嫩戰爭的爆發,都激化瞭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意誌。
评分一個美國猶太人的中東奧德賽。從民族心理對中東政局做深層肌理分析。巴以衝突,巴解組織,阿拉法特貝京沙龍。長槍黨猛虎黨民兵,遜尼派什葉派穆斯林。敘利亞阿薩德,約旦侯賽因。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西奈半島。六七戰爭,戴維營協議,哈馬事件,薩蔔拉夏蒂拉難民營大屠殺。
评分黎巴嫩因為國內不同政治和宗教陣營對立而爆發瞭內戰,以色列雖然勉力維持著一個以猶太人為主導的民主政治體製,但對於如何安置境內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應該擁有多大的領土、究竟要一個怎樣的國傢等等問題,人們站在各個立場一直爭執不休。 黎巴嫩境內的政治勢力為瞭自己的利益而讓巴解組織入境,巴解組織則著手把黎巴嫩打造成反以色列的基地,這引起瞭以色列的警覺,最終在1982年夏鞦之際,以色列打響瞭黎巴嫩戰爭,導緻以色列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間,邊境一直不得安寜。 巴解組織的活動,以及黎巴嫩戰爭的爆發,都激化瞭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意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