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借着《京华烟云》电视剧的热播,我又一遍重温了这本书,也再一次体会了陈裕清先生所说的“林语堂博士仿佛是一座活的民族纪念碑”,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自光绪26年间(1900)义和团之乱至全面抗战第二年(1938)年之间的历史演变,人民生活,读这本书是再好不过了,它涉及了那...
评分灿烂与温润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与莫愁 文/张素闻 姚木兰与姚莫愁虽为富裕姚家的小姐,却并不养尊处优,也不缠足,她们的父亲姚思安自幼就要她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她们学习之后做饭劳作。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德言容工都出人头地,...
评分林语堂《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 “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
评分灿烂与温润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与莫愁 文/张素闻 姚木兰与姚莫愁虽为富裕姚家的小姐,却并不养尊处优,也不缠足,她们的父亲姚思安自幼就要她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她们学习之后做饭劳作。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德言容工都出人头地,...
评分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
只顾着讲史和说理,鲜少有小说的趣味。
评分总算看完了,还是觉得也许该看英文的,翻译地有点微妙。林语堂这小说完全不能说充满故事性,虽然感觉故事本身素材更好,但是被写得就微妙地变绿豆汤了——不是没滋味,就是寡淡了一点。最后半截抗日的故事,我总是穿越到尼罗那去了orz,下次看老舍的试试。= =
评分里面有类似盗梦空间的片段啊,,,,
评分写好好唉。。。林语堂说。。不好翻译红楼梦。。于是就写了这个书。。。但是。。我觉得哈。。。里面的人死得都好突然哦。。。突然就死了。。突然又死了一个。。。吓死人了。。=、=
评分林语堂的女性观还是停留在那个时代的局限中啊XD 所谓的新旧融合也不过如此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