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万历十五年》的风格介于学术专著和历史评论之间。作者从他个人的学理背景出发,侧重于综合而不是分析。他用近乎于历史小说的笔调描绘了万历年间的历史图卷,并表达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被一些人称为“大历史观”。
这本书最让我意外的有两点。 第一是历史书竟然可以这样写,取一个特别的年份,然后串起所有的事情;用一个人一个人的传记式的章节,展现一幅历史的画卷。也许是以前真正的历史书看得太少了。 第二,从小到大,觉得皇帝最大,皇帝说了算。在一个组织中,第一把手说...
评分 评分以前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国缺乏数字化管理的论述。当黄仁宇描述着一场杂乱无章的古代战争时,难以置信的统计和控制之劣,近乎荒谬,远远偏离了我对智勇双全的先民的恭敬想象。黄把中国形容成一个庞大的以礼仪统治的国家,由天子和官僚作道德楷模,指引...
评分两声欢呼,一声倒彩——《万历十五年》三十载印象记 1986年,徐友渔等人到英国留学,大使馆发了一本书,说:“你们以前学习的历史不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现在国门打开了,如果你们和外国人说话,是会闹大笑话的。”这事让徐“一辈子都能记得住”,因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
评分一本书的10年与30年 周重林 一本书的10年与30年 10年前,我刚刚上大学,终于可以扔下教科书,随心所欲地看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作品。第一次阅读《万历十五年》,来自师兄的推荐,这本书刚刚在中国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但这部作品已经成稿近20年),已经获得知识界诸多好评的声音...
见微知著
评分十年前读
评分这次为了一气读完全书,先认真拜读了黄先生的雄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感觉有助于抽取重要脉络。黄先生在技术层面的分析结构和解构,相比传统史书,的确有趣、直观得多。不过,这样的写作也势必要求读者对于历史有必要的知识基础,阅读时也要有耐心,最好连注释也不要放过。大历史的演进重在制度惯性,个人极难力挽狂澜,何况经本书还原后的各个人物,也并不是什么一心想要挽狂澜于既倒的痴人,廉洁至极的海瑞、手腕高超的张首辅、圆滑通行的申行时、确有军事天才的戚继光,其实都各有各的算盘。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爱国忠君的大英雄,只是因为,他们都是生在明末的聪明人。
评分历史观即人生哲学。渐渐觉得处事通透的人都有一种大历史的观点,即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1587年不是重要的一年,而恰恰不是重要的一年,才能从中找寻出帝国崩溃的细节。文官治国,道德为标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几个世纪之后的历史细节仍然相似。昨夜与大叔聊起龚晓跃,也感慨现代的知识分子依然像千百年前有一种死谏情结。我们总在走重复的道路,不是看不到症结思想不够,而天性中守住既得利益的自私才是罪魁祸首。
评分家藏的版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