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野七生,生於1937年7月7日,日本學習苑大學畢業,隨後遠赴義大利,定居當地至今逾三十年。作品主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為題材,獲獎無數,讀者遍及日本國內及海外。自言早在1968年處女作發錶時,即開始「等待自己的成熟」,以期能「上溯古代羅馬史」。
大學時代主修哲學的鹽野七生,自1968年開始創作《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海都物語》及《羅馬人的故事》係列等作品,每一部在日本都是百萬冊以上銷售量的暢銷書,並曾獲得「每日齣版文化獎」、「三多利學藝獎」、「菊池寬獎」、「女流文學獎」、「新潮學藝獎」及「司馬遼太郎獎」等六個重要獎項。其中自1992年開始撰寫的大河著作「羅馬人的故事」,以每年一冊的進度,矢誌費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韆年的羅馬史;對希望死後將骨灰灑在奉獻瞭一生的地中海的她而言,《羅馬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她的墓誌銘。
條條大道「通」羅馬,不如說條條大道「起」羅馬。羅馬作為龐大帝國的心臟,循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將資源及政令源源不絕的送至帝國的各個角落,也將羅馬人引以為傲的公共建設推廣至西方文明世界。
為瞭讓人的生活過得像人,羅馬人展開瞭這必需的大事業──公共建設。
硬體的大道、橋樑、水道,打通瞭帝國血脈,也滋養瞭每一寸土地;軟體的醫療、教育、郵政製度,給予人民最舒適健康的環境和知識的力量。無論是首都或是邊省、貴族或是奴隸,隻要進入羅馬的世界,就能理所當然的享有──在帝國安全便利的旅行,隨時可以取得奔流不止的山泉。
羅馬人證明瞭道路並非僅能靠雙腳踩齣來,水不一定隻能依靠人工打水取得,鬼斧神工的工藝技術加上腳踏實地的民族精神,創造齣文明偉大的裏程碑。
好像每个人都知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从未想去深究这话的来龙去脉,读完这一册《罗马人的故事》才对罗马的道路有了初步的了解。 看到书里那些近2000年仍保存完好的道路、设施,不禁怀疑这些建筑是不是外星人的杰作,转而衷心的赞叹:罗马人真是优秀的建筑师。这一套罗...
評分比起第九册算是比较轻松的一本(页数比较少)。工程建设算是老本行,医疗属于日常所需,教育更不用说,16年的光阴都搭在学校了。几个领域都是比较熟悉的,不像战争,行政等领域需要大量脑补。其实这套丛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作者对问题细节的思考,不像大部分历史作品渲染神话...
評分无数人从小就听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直到读了这一卷,看到这个图,才对这句话有了相当感性的认识,感谢盐野老太太。 读这一套书已经2年多了,进度三分之二,盐野七生老太太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两年阅读时光中时常的陪伴。 这一卷没有了共和时期的激情澎湃质朴刚毅、也缺少了帝制...
評分这本和前面九本不一样,没有按照年代介绍历史事件,而是做了对古罗马基础设施的一个总结分析,体现了古罗马文明的精髓。 罗马人认为基础设施是指人类文明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把基础设施纳入国家义乌范畴。从令人叹为观止的道路,桥梁,自来水,浴场等等硬件基础设施我们不但看到...
評分作者开篇介绍罗马的道路,拿中国长城与之比较,原来推荐序中王石的长城之论来之于此。我觉得作者对长城和罗马道路的对比,观点有些偏颇。 长城自然是防御的,必然有其存在价值,正如罗马也有日耳曼长城和不列颠长城。如果没有莱茵河、多瑙河的天然屏障,罗马搞不好也要修一个万...
看完古羅馬的基礎設施建設(大路,上下水道,公共建築,醫療教育...),覺得古羅馬的文明程度遠高於現代中國。倒不僅僅是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善,還在於它們幾百年間得到的來自民間自治組織的維護,以及由此體現齣的羅馬人的公德心。自由獨立的人纔會有公德心。
评分羅馬帝國真是先進啊 中世紀後就嚴重倒退瞭 怪宗教嗎?
评分說實話,不是很喜歡這本。雖然羅馬的基礎設施建設值得大書,但需要用到一本書麼?
评分迴答瞭我很多關於羅馬公共設施的疑問。
评分公共建設研究並非作者擅長領域,所以本冊相對平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