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傅柯 Michel Foucault>
一九六二年生於法國普瓦提埃﹝Poitiers﹞,他在世界釵h大學做過演講,曾任德國漢堡的法國研究院主任及克萊蒙費朗﹝Clermond-Ferrand﹞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主任。他經常為法國報刊集評論性刊物撰文,且曾擔任法國最有名望的學府─法蘭西學院「歷史和思想系統」教授一職。
除了他的經典著述《文明與瘋狂》外,其著作有《事物的類別》、《性意識史》三卷、《診療所的誕生》、《戒律與懲罰》、《尼采、宗譜、歷史》及《知識的考掘》等。
傅柯於一九八四年去世。
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產生、發展、改變或消失?傅柯是當代歐洲文化、思想史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他拆解西方理性迷思,質疑歷史法則邏輯,重普知識衍生、傳佈的脈絡。
相對於傳統史學,其「考掘學」將歷史流程空間化、暴露知識體系的斷層,從而顯示意義、法理、道統的權宜性與擴散性;立論曲折,引人思辯,是觀察世紀末西方人文現象的重要入門。
一年前,在肯尼亚有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我说:『你研究的语言学其实就是在研究历史。』我当时没有感觉。我现在读完了福柯的《l'archéologie du savoir(暂译:知识的考据学)》,觉得我那时候可能遇到的是就是非洲的福柯。 虽然那是真人真事,但我还是回到这本书...
我选择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台湾译本阅读是出于对王德威先生学术的信任。陆台基本学术术语和人名翻译的差别使阅读稍有障碍,但王德威书前两篇导读写的很好,值得推荐。建议读过《疯癫与文明》和《词与物》等个案研究作品后再读这本纯理论方法论的书效果会更好些。
评分福柯在本书中提出不连续性,却又不是巴什拉—阿尔都塞式的判然断裂,而是弥散的罅隙。本书重点仍在于破,立的部分,福柯说话总是避免说得太满,与结构主义又有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翻译比大陆版好很多,不过一些概念的翻译比较奇怪。
评分三联的《知识考古学》与这本没得比
评分福柯在本书中提出不连续性,却又不是巴什拉—阿尔都塞式的判然断裂,而是弥散的罅隙。本书重点仍在于破,立的部分,福柯说话总是避免说得太满,与结构主义又有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翻译比大陆版好很多,不过一些概念的翻译比较奇怪。
评分第11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