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産、分配和交易等體係的專著,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係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係。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曆著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因此,這本書將說明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於江蘇吳江。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和社會活動傢。4歲起在母親創辦的濛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就讀於東吳大學醫預科、燕京大學社會學係、清華大學研究院,後留學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其所著的《江村經濟》被認為是我國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研究的一個裏程碑。論著甚豐,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英文版,1939)、《祿村農田》(1943)、《生育製度》(1947)、《鄉土中國》(1948)、《鄉土重建》(1948)、《從事社會學五十年》(1983)、《費孝通社會學文集》(1985)、《記小城鎮及其他》(1986)、《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1987)、《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1992)、《費孝通文集》(1999)等,論文多篇。1980年3月,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授予他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名譽奬;1981年11月,英國皇傢人類學會嚮他頒發瞭該年度赫胥黎奬章。
观察中国农民的生活 ——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国情论在中国很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国情的真正认识与把握至今还是很有限的。我前段时间思索出“两个逻辑”,即知识界的认知,以及实践层面的实践,两个逻辑并行不悖,偶有交汇,极端时便是相互抨击,而后又我行我素。...
評分观察中国农民的生活 ——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国情论在中国很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国情的真正认识与把握至今还是很有限的。我前段时间思索出“两个逻辑”,即知识界的认知,以及实践层面的实践,两个逻辑并行不悖,偶有交汇,极端时便是相互抨击,而后又我行我素。...
評分 評分农村与农民的昨天 第一个意识到农民可以是一股强大武装力量的,并不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它的领导者。 在中国,即便是在今天,农民作为与土地关系最密切的生产者,极为辛劳地供养着这个社会,同时也承受着最大的生存压力与生存风险。而当这种压力与风险超过他们能够承受的极限...
評分二十年后 1957年,费孝通重返开弦弓村。建国短短几年,亩产量就增加了差不多60%,实在是难以想象。然而,农民的大部分副业都被窒息了,失去了这笔重要收入,与二十年前相比,农民的收入增加微乎其微,甚至有“今不如昔”之叹(258-260页)。 收入基本持平,支出却大大地膨胀...
除瞭普及,更值得思考。
评分深入淺齣,比現在那些裝模作樣的論文不知道強多少
评分一個村民說:“地就在那裏擺著。你可以天天見到它。強盜不能把它搶走,竊賊不能把它偷走,人死瞭地還在……傳給兒子最好的東西就是地,地是活的傢産,錢是會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TG就是可以能人所不能。
评分深入淺齣,比現在那些裝模作樣的論文不知道強多少
评分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切片分析,樸實深刻。高利貸是一種傳統製度。應當全力發展農村金融和手工業。“最終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費先生說:"對社會製度要完成一個成功的變革是更加睏難瞭。當一種製度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時,甚至可能還沒有替代它的其他製度。睏難在於社會製度是由人際關係構成的,隻有通過一緻行動纔能改變它,而一緻行動不是一下子就組織的起來的。另外社會情況通常是復雜的,參與改革的一個個人,他們的期望也可以各不相同。所以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為組織集體行動,對社會情況需要有一個多少為大傢所接受的分析和定義以及一個係統的計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