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牡丹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泰州学派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异趣。万历三年(1575),汤显祖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他在南京国子监游学,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佚)。作于万历五年至八年(1577―1580)的诗一百四十三首(题)和赋三篇、赞若干首编为(问棘邮草),曾受到诗人、曲家徐渭的热情称赞。从隆庆五年(1571)起,汤显祖接连四次往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进士试。后两次考试时,他已经颇有文名,受人瞩目,却因谢绝首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万历五年(1577)考试失利,他试作传奇《紫箫记》三十四出,全剧未完。 万历十一年,张居正逝世的次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次年秋,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两年后改任詹事府主簿。后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一到南京,就卷入新旧两派朝臣的斗争,以致他的未完成旧作《紫箫记》也被怀疑为讥刺朝政,遭到查禁。万历十五年,他把未完成的《紫箫记》改写成《紫钗记》。 万历十九年(1591),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对朝政作了猛烈的抨击,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回到临川。传奇《牡丹亭还魂记》在此时完成。万历二十八年完成《南柯记》,次年创作《邯郸记》。这时出世思想对他影响日深。《邯郸记》反映了封建大官僚从起家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作者所否定的并不是人生一般。 万历三十四年,当汤显祖五十七岁时,他的《玉茗堂文集》在南京刊行。他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逝世。五年后,《玉茗堂集》问世,编刻草率,缺点不少。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徐朔方
出品人:
页数:319
译者:
出版时间:2005-5-1
价格:2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051816
丛书系列: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汤显祖 
  • 牡丹亭 
  • 戏剧 
  • 中国古典文学 
  • 昆曲 
  • 中国文学 
  • 爱情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文/击节而歌 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刚一问世,就盛行一时,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甚至有明代才女、评论家俞二娘、冯小青等为之断肠而死(下回细八)。细细分析,《牡丹亭》原作的成功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中小学教育中听...  

评分

《牡丹亭》的基本情节来自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你假如看今天的昆曲演出——演得最多的是惊梦、寻梦、拾画叫画这几出折子戏,许多完整的剧目也只演到杜丽娘回生——那么可能会认为汤显祖在剧情方面并无多大根本性的创新。或许,你会发现些许人物身份上的不同,比...  

评分

《牡丹亭》的基本情节来自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你假如看今天的昆曲演出——演得最多的是惊梦、寻梦、拾画叫画这几出折子戏,许多完整的剧目也只演到杜丽娘回生——那么可能会认为汤显祖在剧情方面并无多大根本性的创新。或许,你会发现些许人物身份上的不同,比...  

评分

晚间看了久违的昆曲《牡丹亭》,杜丽娘美得像泡在水里的瓷人,精致、优雅、唯美,举手投足都如画一般。无论古今,故事只得当闲情来看,因情而死,因情而生,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  

评分

文/击节而歌 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刚一问世,就盛行一时,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甚至有明代才女、评论家俞二娘、冯小青等为之断肠而死(下回细八)。细细分析,《牡丹亭》原作的成功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中小学教育中听...  

用户评价

评分

古文GRE

评分

虽然我没有买到小时候的绿色版。但真得很高兴啊啊啊。

评分

无怪乎人们拿莎士比亚比之汤显祖。 才疏学浅乃至不敢出语评价。

评分

情不知所起,罗浮梦边,竟也一往情深,心有戚戚然,生死两重天,有情人叫出有情人应,作夫妻,才有这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姻缘。只是,丽娘若不姓杜,不是南安杜宝知府之女,不知道那阴曹地府的衙官们在冥判时,还会不会看面子——“也罢,杜老先生分上,当奏过天庭,再行议处”,我觉得这里很有意思。

评分

开头略微生涩,愈见愈好,到中段便极好了,只是为了大团圆的结局,非要安排出金国攻城的戏码,一些些个误会,致使丈人关了女婿,小津安二郎用几部电影拍嫁女,三午的诗句“嫁女儿的日子里,半夜起来找酒”。可见心态了,只是最后依旧借帝王裁决一家团圆了 若这误会继续下去,老丈人最终杀了女婿,只怕对人心的冲击力更大了些,对礼教的批判也更深些,中国思者啊,总也思考到半路就回去了,怕冒犯庸众,结果只能被庸众日复一日的上演侮辱自己的视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