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新門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入善町。青木氏自早稻田大學輟學後,一度在富山市經營餐飲業,但卻不幸經營失敗而倒閉。後來,他在報紙上偶然看見一份徵人廣告,前往應徵之後,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了婚葬禮儀公司的成員,此後一直擔任禮儀師的工作,現任禮儀公司董事與監察人。除了身為禮儀師以外,青木氏也是詩人與文學家,著有詩集《雪原》,論文集《陽光灑落樹蔭的風景》等書。
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
也要留住最美麗的容顏
最溫馨、最感動、最虔敬、最尊嚴……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原案創作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人的心
如今,它躍上了大銀幕
讓更多人為之低迴流淚、心醉不已
「青木先生的《納棺夫日記》是他自已的這一段親身「納棺」歷程的感受,從家庭、感情、親情、宗教、科學……,來嘗試解析生死的現象與意義,和他自已的過程與品味。看看這本書,思考一下「死亡」這件事,這一段吸收、品味與思考的過程,相信會更有收獲。」──李崗 知名導演、雷公電影負責人
「誰都會經歷生死離別,才會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生和死同樣重要,同樣有價值。」──本木雅弘《送行者》電影男主角
「探索生與死的界限,讓人忍不住深思再三的一本好書!青木新門以全新的視野,照亮了這個時代,成為了我們的新燈塔。在這座燈塔明亮的光芒照耀下,我也只能低頭讚嘆了。」──高史明 日本知名作家
“对于绝症患者来说,鼓励的话听起来很残酷,善意的安慰只能传达悲哀,讲经说教都已多余。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眼眸澄澈如晴空、温柔通彻如微风的人陪在身边。”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理解入殓师这个职业,潜意识里都是排斥、污秽、肮脏、晦气等等,然而他们才是对生死理解得...
评分——日本·青木新门《纳棺夫日记》读后感 在看完《纳棺夫日记》一书后我又去看了一遍《入殓师》,影片给人的是一种深深的触动,影片正是改编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纳棺夫日记》。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关概念,纳棺夫是负责殓葬事宜的礼仪师。“汤罐...
评分因为对纳棺夫这个名词的好奇,又因是日本作家写的(受村上春树的影响吧)。所以在网购买书时很随性地就将这本书拖进了购物车,与其它几本书一起付了款。 一下子买回十来本书,摊在眼前时,首先就被这本书干净淡雅的封面所吸引:像是早冬的一场雪雨过后,枯枝上孤零零地残喘着...
评分文章的字句很朴实,行云流水般的记录着人的生命最后一个部分。昨天读到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死人总是比活人看上去要安详,哪怕这个人曾经是杀人越货的狂徒,在人生命完结的最后一刻,都是安详的面容,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相比之下,活着的人更加痛苦,面目狰狞的形态各异的...
评分看了电影之后再买书看的,说实话,电影没看出味道来,所以买书看。奥斯卡奖电影,日本人民备受推崇的小书,应该还不错吧。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民族特性,却有着同宗的文化本源,比较复杂的一种关系。 书也没看出什么味来,还是有代沟和差异吧。如果单就直面生死这个主题...
虽然第三章看得有些囫囵。不过还是学到了好多。
评分废话太多, 老和尚诵经
评分这本书的前半是在叮叮车上看的。 那天细雨绵绵,港岛是灰色的。 我在这样的阴郁中被压迫地一次次叹气。 在回程的船上,我看到他写「光与生命」, 渐渐把我从无知的惶恐中解救出来, 短暂地收获了无知的平静。 那一刻对未来并没有任何憧憬, 也没有任何抗拒, 现世是无数的体验, 远方也不过是一道本源的光。 读的过程中不是没有痛苦过,只是这文字,多少给人以慰藉,便一字不少地读完了。
评分第三章关于生死的《光与生命》电影里没法表现。
评分我读的是净觉翻译的版本,后面大半部分都是对净土真宗佛学的体征和感悟,关于生和死的宗教与哲学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