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同题,主要谈灵魂。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讲述的地点的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泉源,因此能战胜死亡。
【按语:《斐多篇》记述的是苏格拉底临死前和众人谈话的情景,谈论主题是热爱智慧的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灵魂是否不朽等。本篇读书笔记仅是对该场对话内容的梳理,不涉及相关二手文本对其的解读。 参考译本:水建馥译本、王太庆译本,刘小枫译本。】 格贝对...
评分1.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那么当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倒烦恼了,岂不可笑? 2.和肉体一起去寻找智慧,肉体是帮手还是阻碍?人的视觉、听觉真实可靠么? 3.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这些东西是不是...
评分标注一下,这本书理解的不够,尤其是逻辑部分待重读。) 《Phaedo》是一篇Socrates临终前演说的记录,尽管属于Plato对话集,但其实Plato并不在场,是由人转述的。 Socrates面对死亡,非常的坦然甚至愉悦,因为他相信身体和灵魂是两个部分,在他死亡之后,他可以摆脱身体的束...
评分 评分这个版本的《斐多》是双语版的。 如果你翻译一本书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那么这本书一开始就和你的精神有了契合之处。世纪老人杨绛是睿智的,已经去世了2000多年的苏格拉底也是相当睿智的。能从他人的转述中想见他思想的深邃和立论的高扬。 学哲学的人应该不怕死,因为他...
杨绛的译名好奇怪。。。果然不通哲学史
评分杨绛生命里的最后一个月,我在读她译的《斐多》。翻译很朴实,没有艰涩的专用术语。书中的智慧言语也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柏拉图借了老师之口,表达他自己坚信的一些东西。贯穿全文的论点是灵魂不朽,其余都是在围绕这个作文章。可惜我根本不同意这个论点……所以一边看一边摇头。只能是欣赏那种对智慧的追求种种,但恕我直言,那些推论也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啊。
评分苏格拉底在《斐多》一书结尾处的祷文,应该刻写在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办公室的墙壁上:敬爱的牧羊神及其他诸神,请让我的内在灵魂充满美,请让个人的表里如一。请教我把智者视为富者,并请教我名副其实。
评分杨绛的译名好奇怪。。。果然不通哲学史
评分估计杨绛译本读不完了,这个风格我不大接受。 ——那时还这么评;现在却觉得,杨绛这文人白话式的翻译,读起来相当舒服;只是主要人物那些缩成两个字的人名,还是看不顺眼。各种狡辩,各种柏拉图式自恋,但就是这么温情脉脉,到了还能让人觉得,怎么居然还这么崇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