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禹。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2002年陈思和编写的一部被称作“具有重写文学史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成为目前为止在中国高校中最有影响的教材之一 。2005年出版的这《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则是基于优秀教材基础上的更为完善的教材。它不仅仅适用于大学生的学...
评分一部独特的当代文学史,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由点及面铺开,选出特殊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作个案分析,以此叙述了当代文学的演进。最大特点是角度的变化,这融汇在了陈思和的几个主要理念中:“潜在写作”、“民间隐形结构”、“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
评分一部独特的当代文学史,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由点及面铺开,选出特殊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作个案分析,以此叙述了当代文学的演进。最大特点是角度的变化,这融汇在了陈思和的几个主要理念中:“潜在写作”、“民间隐形结构”、“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
评分2002年陈思和编写的一部被称作“具有重写文学史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成为目前为止在中国高校中最有影响的教材之一 。2005年出版的这《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则是基于优秀教材基础上的更为完善的教材。它不仅仅适用于大学生的学...
评分一部独特的当代文学史,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由点及面铺开,选出特殊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作个案分析,以此叙述了当代文学的演进。最大特点是角度的变化,这融汇在了陈思和的几个主要理念中:“潜在写作”、“民间隐形结构”、“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
4星半,作品赏析占重要比重的文学史,一次有现实意义的尝试:如今中文系的学生们除了僵硬的术语外大都不懂得从审美层面感受文学,只知文学史而不读文学作品。
评分被张柠老师戏称“夜大教材”。陈思和的学术地位没得说。和洪子诚爷爷一南一北镇守着当代文学的疆域。
评分教材
评分做为教材 我不爽
评分被张柠老师戏称“夜大教材”。陈思和的学术地位没得说。和洪子诚爷爷一南一北镇守着当代文学的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