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要告诉读者在翻译实践中哪里有地雷,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流沙,也指明了安全的道路。贯穿全书的思想是,译文要像中文。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为文介绍:此书是最适当的翻译教材。
书的内容包括序、序二、翻译要点、字典名称缩写表、引言、总论、把英文译成中文的基本条件、参考书、固有名词的翻译、新词、专门名词的翻译、中文语法、代名词、被动语气、中文修辞、中文字词、英文字、白话文和对话、白话文的节奏和音调、毛病、中国的中文、句型、改编、利用成语与迁就习惯、标点符号、英诗中译、其他、翻译评改等。
思果(1918-2004),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曾任职中国银行国外部,主编该部《办事细则》。后任香港工业总会、科学管理协会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编辑。兼任香港圣神学哲学院中文教授。旋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著有散文集《艺术家肖像》、《香港之秋》、《想入非非》、《偷闲要 紧》等二十余种;专论翻译的有:《翻译研究》等三种,译有David Copperfield等二十余种。
思果先生这本与其说在谈翻译,不如说在谈汉语。从这本书的译例里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语语言的特征和魅力在于“简洁”美,当然“意象”美也是汉语的特征之一,但是本书揭示更多的是简洁美,我们绕来绕去的语言大多由外来语带偏,慢慢失去汉语本来的真面目,现代汉语又是经过英...
评分余光中所撰前言第7页: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为了“精确”不惜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
评分有些书,厚厚重重的一大本,而我们才粗略的翻页即可知道内容,却也有些书,薄薄的一本,却需我们细细读来,反复琢磨。 如若不是在论坛上看到网友极力推荐这本书,无论我再逛多少遍学校的图书馆,也无论多少次从那个书架经过,我想我都不会发现这本不起眼的薄...
评分原文没有since,但改译跑出来个既然。 看过前文,再看后面,“他第二次沉默”,就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因而,“就又一言不发了”,“又”字也可以省掉的,“一言不发”这个成语太文了点,改成“不说话了”也不碍事,反而好懂了许多。 “所有”这里明显是根据all译出来的,因为...
评分白话文愈发苍白,文言文日益式微,追求纯净的中文,不仅是对作者的要求,也是译者的责任。 思果先生的散文天然清畅,近于口语。而三本有关翻译的著作均为经验探讨,避开抽象的理论,深入浅出地探讨语言层面的细节和纯净中文的神韵。
语文书
评分现在已经不大能接受思果这类主张中文纯净的保守派的观点了,但就其具体意见而论,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评分强烈推荐这本书,很赞同思果先生的观点。
评分翻译不是译单字,是译句。所以字典里的解释不能搬到译文里去用。如果可以就不用翻译了。言语本身天生有不同的背景、传统、环境。仅仅懂得字句的意义是不够的。为了要相互了解,双方都得深悉对方那一方面的见识、阅历、学养才行。简言之,要有语域。
评分句句恳切。许多当时非常“不中文”的说法,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