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工程

需求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波爾
出品人:
頁數:520
译者:
出版時間:2012-8
價格:89.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111382317
叢書系列:計算機科學叢書
圖書標籤:
  • 需求分析
  • 需求工程·基礎、原理和技術
  • 軟件工程
  • 軟件開發
  • 計算機科學叢書
  • 軟件需求
  • 軟件管理
  • 項目管理
  • 需求工程
  • 軟件工程
  • 需求分析
  • 需求建模
  • 需求管理
  • 需求驗證
  • 軟件開發
  • 係統工程
  • 軟件質量
  • UML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計算機科學叢書•需求工程:基礎、原理和技術》對需求工程中的主要概念、方法、原理和技術進行瞭全麵介紹,覆蓋瞭麵嚮目標的需求工程、基於場景的需求工程、麵嚮方案的需求工程以及需求抽取、文檔化、協商、確認和管理等需求工程括動,是一本內容豐富、結構完整的需求工程教科書。全書共分八部分,每一部分針對不同的主題展開論述,並在每一部分的開頭對各章節內容分彆加注“基礎”和“高級”標記,方便讀者學習。

著者簡介

Klaus Pohl 於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擔任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全職教授、愛爾蘭利默裏剋大學兼職教授。他是九十多部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擔任過多個國際、國內會議的主席。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需求工程、基於服務的係統工程、軟件質量保證與軟件産品綫。

圖書目錄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基礎與框架
第1章動機
1.1軟件密集型係統
1.1.1實例: 嵌入式係統在汽車工業中的重要性
1.1.2開發軟件密集型係統的挑戰
1.2需求工程的重要性
1.2.1對於項目成功的影響
1.2.2需求中的缺陷: 一個實例
1.2.3需求缺陷導緻高成本
1.3組織上下文中的需求工程
1.3.1與其他組織過程的相互關係
1.3.2與其他開發活動的相互關係
第2章需求
2.1術語“需求”
2.2需求類型
2.2.1功能性需求
2.2.2質量需求
2.2.3約束
2.3問題vs. 解決方案
2.3.1開發過程中的“做什麼”和“怎麼做”
2.3.2需求工程中的“做什麼”與“怎麼做”
2.3.3“做什麼”和“怎麼做”之間的交互
第3章持續的需求工程
3.1傳統係統分析
3.2本質係統分析
3.2.1本質vs.對應物
3.2.2方法
3.2.3本質係統分析的優點
3.3作為早期開發階段的需求工程
3.4係統分析及麵嚮階段需求工程的缺點
3.5需求工程是一個持續過程
第4章需求工程框架
4.1需求工程的目標: 在上下文中建立願景
4.2框架概覽
4.34個上下文刻麵
4.3.14個上下文刻麵間的關係
4.3.24個上下文刻麵的使用
4.43個核心活動
4.4.1需求工程的3個維度
4.4.2核心活動
4.5兩個橫切活動
4.63種需求製品
4.6.1目標
4.6.2場景
4.6.3麵嚮方案的需求
4.6.43種需求製品的使用
4.6.5本文中的“需求”
4.7全書概覽
第二部分係統上下文
第5章係統和上下文邊界
5.1術語“上下文”
5.2係統邊界
5.3上下文邊界
5.4描述上下文方麵的必要性
第6章係統上下文的結構化組織
6.1結構化原則
6.24個上下文刻麵和3類上下文方麵
6.2.1需求來源
6.2.2上下文對象
6.2.3上下文對象的屬性和關係
6.34個上下文刻麵中的相關上下文方麵
6.3.1主體刻麵
6.3.2使用刻麵
6.3.3IT係統刻麵
6.3.4開發刻麵
6.4上下文方麵的不同角色
第二部分推薦文獻
第三部分需 求 製 品
第三部分a目標
第7章目標導嚮基礎
7.1動機
7.2術語“目標”
7.3AND/OR目標分解
7.4目標依賴
7.4.1目標之間的“需要”依賴
7.4.2目標之間的“支持”依賴
7.4.3目標之間的“阻礙”依賴
7.4.4目標之間的“衝突”依賴
7.4.5目標等價
7.5識彆目標依賴
第8章描述目標
8.1目標描述模闆
8.2目標描述的7個規則
8.3目標建模語言及方法
8.4使用AND/OR樹和AND/OR圖進行目標描述
8.4.1使用AND/OR樹進行目標建模
8.4.2使用AND/OR圖進行目標建模
8.4.3AND/OR圖中附加的目標依賴
8.5i*
8.5.1i*框架中的建模元素
8.5.2策略依賴模型
8.5.3策略原理模型
8.6KAOS
8.6.1KAOS框架中的目標建模元素
8.6.2KAOS框架中的目標建模
8.6.3KAOS框架中的責任分配建模
8.7決定使用何種目標建模語言
第三部分a推薦文獻
第三部分b場景
第9章場景基礎
9.1場景作為中間層抽象
9.2場景作為一種將需求置於上下文中的手段
9.3為每個上下文刻麵開發場景
第10章場景類型
10.1當前狀態場景和期望狀態場景
10.2正麵和負麵場景
10.3不當使用場景
10.4描述性、探索性和解釋性場景
10.5實例和類型化場景
10.6係統內場景、交互場景和上下文場景
10.7主場景、可替換場景和例外場景
10.8用況:場景的分類
第11章描述場景
11.1敘述性場景
11.2結構化場景
11.2.1場景步驟的結構化描述
11.2.2場景參考模闆
11.3用況描述模闆
11.4場景描述的11條規則
11.5順序圖
11.6活動圖
11.7用況圖
11.8需求工程過程中不同場景類型的使用
第12章使用目標和場景的優勢
12.1目標導嚮的優勢
12.1.1對於文檔化的幫助
12.1.2對於抽取的幫助
12.1.3對於協商的幫助
12.1.4對於確認的幫助
12.1.5對於管理的幫助
12.2使用場景的優勢
12.2.1有助於文檔化
12.2.2有助於需求抽取
12.2.3有助於協商
12.2.4有助於確認
12.2.5有助於管理
12.3將目標與場景相結閤的好處
12.3.1目標發起對場景的定義
12.3.2目標對場景進行分類
12.3.3場景描述對目標的滿足情況
12.3.4場景發起對目標的細化
第三部分b推薦文獻
第三部分c麵嚮方案的需求
第13章麵嚮方案的需求基礎
13.1解決方案的3種視圖
13.2麵嚮方案的需求、目標和場景
13.2.1主要區彆
13.2.2主要聯係
第14章麵嚮方案需求的文檔化
14.1數據視圖中的需求描述
14.1.1增強的實體-關係模型
14.1.2類圖
14.2功能視圖中的需求描述
14.2.1數據流模型
14.2.2本質模型
14.3行為視圖中的需求描述
14.3.1行為建模語言
14.3.2有限自動機
14.3.3Mealy和Moore自動機
14.3.4狀態圖
14.3.5狀態機圖
14.4在3種視圖中描述質量需求
第15章3種視圖的集成
15.1擴展後的示例
15.2視圖之間的關係
15.3使用UML2集成
15.4使用SysML集成
15.4.1SysML圖類型
15.4.2需求圖
15.4.3使用需求圖來關聯各視圖
第三部分c推薦文獻
第四部分核 心 活 動
第四部分a文檔化
第16章需求文檔基礎
16.1動機與目標
16.2文檔化vs.規約
16.3需求製品的質量準則
16.4驗收準則
16.4.1需求製品的驗收準則
16.4.2係統的驗收準則
第17章自然語言文檔
17.1自然語言需求
17.2需求文檔
17.2.1需求文檔的類型
17.2.2要求匯總書
17.2.3責任匯總書
17.3需求文檔的質量準則
17.4使用自然語言的優點和缺點
17.4.1使用自然語言的主要優點
17.4.2使用自然語言的主要缺點
17.5避免歧義的技術
17.5.1術語錶
17.5.2語法需求模式
17.5.3受控語言
第18章組織自然語言需求
18.1需求文檔的參考結構
18.1.1參考結構的優點
18.1.2IEEE 8301998標準的參考結構
18.2對需求定義屬性
18.3需求屬性
18.3.1標識屬性(類型1)
18.3.2上下文關係(類型2)
18.3.3文檔化方麵(類型3)
18.3.4內容方麵(類型4)
18.3.5協商方麵(類型5)
18.3.6確認方麵(類型6)
18.3.7管理方麵(類型7)
18.4模闆和信息模型
18.4.1基於模闆的文檔化
18.4.2基於信息模型的文檔化
18.5建立文本需求視圖
18.5.1在需求庫基礎上生成視圖
18.5.2生成需求文檔
第19章概念建模基礎
19.1物理模型vs.概念模型
19.2模型屬性
19.2.1消除無關細節
19.2.2定義附加屬性
19.3概念模型的符號學
19.4概念模型的質量
19.5建模語言
19.5.1概念建模語言
19.5.2元建模
19.6模型的創建和解釋
19.6.1模型創建
19.6.2模型解釋
第20章基於模型的需求與文本化需求之間的關係
20.1需求模型
20.2需求模型與文本化需求的相互關係
20.3可追蹤性元模型
20.4概念模型和文本化需求之間的關係
20.5技術實現
第四部分a推薦文獻
第四部分b抽取
第21章需求抽取基礎
21.1需求抽取的目標
21.2需求抽取的定義
21.3需求抽取中目標和場景的使用
21.4子活動:識彆相關的需求來源
21.4.1識彆潛在的需求來源
21.4.2選擇相關的來源
21.5子活動:抽取現有的需求
21.5.1從涉眾中抽取現有的需求
21.5.2從文檔中抽取現有的需求
21.5.3從現有係統抽取現有的需求
21.6子活動:開發新的創新性需求
第22章抽取技術
22.1技術評價
22.2描述技術的模闆
22.3訪談
22.3.1準備
22.3.2執行
22.3.3後續
22.3.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2.3.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2.3.6工作量
22.3.7成功的關鍵要素
22.4研討會
22.4.1準備
22.4.2執行
22.4.3後續
22.4.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2.4.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2.4.6工作量
22.4.7成功的關鍵要素
22.5專題小組
22.5.1準備
22.5.2執行
22.5.3後續
22.5.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2.5.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2.5.6工作量
22.5.7成功的關鍵要素
22.6觀察
22.6.1準備
22.6.2執行
22.6.3後續
22.6.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2.6.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2.6.6工作量
22.6.7成功的關鍵要素
22.7調查問捲
22.7.1準備
22.7.2執行
22.7.3後續
22.7.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2.7.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2.7.6工作量
22.7.7成功的關鍵要素
22.8基於視角的閱讀
22.8.1準備
22.8.2執行
22.8.3後續
22.8.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2.8.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2.8.6工作量
22.8.7成功的關鍵要素
第23章輔助抽取技術
23.1技術評價
23.2頭腦風暴
23.2.1準備
23.2.2執行
23.2.3後續
23.2.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3.2.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3.2.6工作量
23.2.7成功的關鍵要素
23.3原型
23.3.1準備
23.3.2執行
23.3.3後續
23.3.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3.3.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3.3.6工作量
23.3.7成功的關鍵要素
23.4KJ方法
23.4.1準備
23.4.2執行
23.4.3後續
23.4.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3.4.5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3.4.6工作量
23.4.7成功的關鍵要素
23.5思維導圖
23.5.1準備
23.5.2執行
23.5.3後續
23.5.4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3.5.5工作量
23.5.6成功的關鍵要素
23.6抽取檢查錶
23.6.1準備
23.6.2執行
23.6.3後續
23.6.4對於需求抽取的作用
23.6.5工作量
23.6.6成功的關鍵要素
第四部分b推薦文獻
第四部分c協商
第24章需求協商基礎
24.1需求協商的目標
24.2需求協商:定義
24.3需求協商中目標和場景的使用
第25章衝突管理
25.1子活動:識彆衝突
25.2子活動:分析衝突
25.2.1數據衝突
25.2.2利益衝突
25.2.3價值衝突
25.2.4衝突分析的啓發式方法
25.3子活動:解決衝突
25.3.1通過協商解決衝突
25.3.2通過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解決衝突
25.3.3通過決定解決衝突
25.3.4衝突解決策略的評價
25.4子活動:記錄衝突解決方案
第26章協商技術
26.1雙贏法
26.1.1雙贏法中可能的情形
26.1.2取得雙贏情形
26.1.3雙贏法和衝突解決策略
26.2交互矩陣
第四部分c推薦文獻
第五部分確認
第27章需求確認基礎
27.1動機和目標
27.1.1確認的目標
27.1.2不充分確認的風險
27.2確認vs.驗證
27.2.1構造性質量保障和分析性質量保障
27.2.2確認和驗證的定義
27.2.3本書所使用的術語“確認”
27.3子活動:確認所創建的需求製品
27.3.1內容維度的確認
27.3.2文檔化維度的確認
27.3.3共識維度的確認
27.4子活動:確認上下文考慮
27.4.1主體刻麵
27.4.2使用刻麵
27.4.3IT係統刻麵
27.4.4開發刻麵
27.5子活動:確認活動的執行
27.6確認3個層次的能力模型
27.7確認中的目標和場景
27.7.1考慮目標的好處
27.7.2考慮場景的好處
27.8確認的原則
27.8.1第一個原則:引入正確的涉眾
27.8.2第二個原則:分離缺陷檢測和缺陷修正
27.8.3第三個原則:利用多個獨立視角
27.8.4第四個原則:使用恰當的文檔化格式
27.8.5第五個原則:確認期間開發製品的創建
27.8.6第六個原則:反復確認
第28章確認技術
28.1審查
28.1.1準備
28.1.2執行
28.1.3後續
28.1.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8.1.5好處
28.1.6工作量
28.1.7成功的關鍵要素
28.2桌麵檢查
28.2.1準備
28.2.2執行
28.2.3後續
28.2.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8.2.5好處
28.2.6工作量
28.2.7成功的關鍵要素
28.3走查
28.3.1準備
28.3.2執行
28.3.3後續
28.3.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8.3.5好處
28.3.6工作量
28.3.7成功的關鍵要素
28.4比較:審查、桌麵檢查和走查
28.5使用原型的確認
28.5.1準備
28.5.2執行
28.5.3後續
28.5.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8.5.5好處
28.5.6工作量
28.5.7成功的關鍵要素
第29章輔助確認技術
29.1確認檢查錶
29.1.1準備
29.1.2執行
29.1.3後續
29.1.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9.1.5好處
29.1.6工作量
29.1.7成功的關鍵要素
29.1.8構建問題和檢查錶
29.2基於視角的閱讀
29.2.1準備
29.2.2執行
29.2.3後續
29.2.4應用該技術的檢查錶
29.2.5好處
29.2.6工作量
29.2.7成功的關鍵要素
29.3製品的創建
29.3.1模型的語言描述
29.3.2創建場景
29.3.3創建測試用例
29.3.4創建用戶手冊
第五部分推薦文獻
第六部分管理
第30章需求管理基礎
30.1管理活動的目標
30.2定義
30.3管理需求製品
30.4觀察係統上下文
30.4.1觀察上下文的技術
30.4.2結構化的上下文觀察
30.5管理需求工程活動
30.5.1麵嚮階段的方法
30.5.2情境方法
30.5.3麵嚮階段的方法與情境方法的比較
第31章需求的可追蹤性
31.1可追蹤性的基礎
31.2需求的前可追蹤性和後可追蹤性
31.3可追蹤性關係類型
31.3.1條件
31.3.2內容
31.3.3抽象
31.3.4演化
31.3.5雜項
31.3.6可追蹤性關係類型示例
31.4文檔化可追蹤性關係
31.4.1文本引用
31.4.2超鏈接
31.4.3可追蹤性模型
31.5可追蹤性信息的錶示
31.6特定項目的可追蹤性
31.6.1特定項目的可追蹤性環境
31.6.2可追蹤性信息的使用策略
31.6.3特定項目的可追蹤性模型
31.6.4可追蹤性信息的記錄策略
31.6.5涉眾準則
第32章需求優先級
32.1需求優先級排序的基礎
32.2優先級排序的準備活動
32.2.1確定涉眾
32.2.2選擇將要排序的製品
32.2.3選擇優先級排序標準
32.2.4選擇一種優先級排序技術
32.3需求的優先級排序技術
32.3.1排名與前十技術
32.3.2單標準分類
32.3.3Kano分類
32.3.4二維標準的分類
32.3.5Wiegers優先級排序矩陣
32.3.6成本-價值方法
32.3.7優先級排序技術的組閤
第33章需求變更管理
33.1配置管理
33.1.1配置管理的層次
33.1.2軟件製品的版本
33.1.3需求製品的配置
33.1.4需求製品的基綫
33.2需求變更
33.2.1係統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3.2.2上下文中的改變
33.3係統化的變更管理
33.3.1變更控製委員會
33.3.2文檔化變更請求
33.3.3變更管理活動
第六部分推薦文獻
第七部分COSMODRE:基於目標和場景的需求工程方法
第34章COSMODRE基礎
34.1抽象層
34.2需求和體係結構製品的協同開發
34.2.1體係結構對需求的影響
34.2.2協同設計過程
第35章COSMODRE方法
35.1COSMODRE的4層抽象層
35.1.1概覽
35.1.2係統層
35.1.3功能分解層
35.1.4硬件/軟件分割層
35.1.5部署層
35.2COSMODRE的4種製品類型
35.2.1目標
35.2.2場景
35.2.3麵嚮方案的需求
35.2.4體係結構製品
35.2.5製品之間的關聯
35.3COSMODRE的協同設計過程
35.3.1概覽
35.3.2係統級協同設計
35.3.3功能級協同設計
35.3.4硬件/軟件級協同設計
35.3.5協同設計過程之間的重疊
35.4每一個協同設計過程的5個子過程
35.4.1概覽
35.4.2開發初始目標和場景(SP1)
35.4.3開發初始體係結構(SP2)
35.4.4開發構件目標和場景(SP3)
35.4.5整閤需求和體係結構製品(SP4)
35.4.6詳述具體的係統需求(SP5)
第36章實施COSMODRE方法:一個實例
36.1開發初始目標和場景(SP1)
36.2開發初始體係結構(SP2)
36.3開發構件目標和場景(SP3)
36.4整閤需求和體係結構製品(SP4)
36.5詳述具體的係統需求(SP5)
36.6總結
第八部分軟件産品綫及基於需求的測試
第37章軟件産品綫的需求工程
37.1産品綫工程的核心概念
37.1.1領域工程和應用係統工程
37.1.2可變性
37.2軟件産品綫工程中需求工程麵臨的挑戰
37.3文檔化可變性
37.3.1可變點和變體
37.3.2可變性依賴
37.3.3約束依賴
37.3.4製品依賴
37.4領域需求工程
37.4.1需求可變性的抽取
37.4.2領域需求的文檔化
37.4.3存在可變性時的確認
37.5應用係統需求工程
37.5.1綁定可變性
37.5.2文檔化可變性綁定
37.6總結
第38章基於需求的測試:ScenTED方法
38.1動機
38.2測試背後的主要概念
38.2.1測試活動
38.2.2測試用例
38.2.3測試層次
38.2.4測試用例定義
38.3測試中場景的角色
38.3.1實例與類型化場景
38.3.2測試層次與場景類型
38.4基於需求的測試用例定義
38.4.1從需求製品中直接生成測試用例
38.4.2基於模型的測試用例生成
38.5ScenTED方法
38.5.1在測試模型中對係統行為建模
38.5.2生成測試用例場景
38.5.3確定測試數據
38.6總結
附錄
詞匯錶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也許是因為舉的都是汽車電子的示例,與我們的要求類似,所以覺得是本挺不錯的能夠全麵瞭解需求工程的書。呃,工業軟件開發的需求工程。

评分

極耗心力,極其需要耐心,會對工作方法有一個新的認識

评分

極耗心力,極其需要耐心,會對工作方法有一個新的認識

评分

提綱挈領的書籍,有很多的參考資料,可以根據自己實際需要聚焦到特定知識點

评分

極耗心力,極其需要耐心,會對工作方法有一個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