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節取材於歐洲古代英雄傳說,可分為兩大組成部分。第一歌至第十九歌為第一部分,以法蘭剋或尼德蘭傳說為基礎,講的是西格夫裏特的故事。尼德蘭王子西格夫裏特從小生活在父王的宮廷,成年時晉升為騎士。後來與勃艮第國公主剋裏姆希爾德結婚,婚後登基加冕,成為一位強大的國王,占有尼伯龍寶物。十年後,應勃艮第國王恭特和王後布倫希爾德邀請,西格夫裏特攜妻子剋裏姆希爾德去沃爾姆斯省親。由於兩位王後的爭吵,引起布倫希爾德的仇恨,忠臣哈根為王後報仇,殺死瞭西格夫裏特,隨後奪走瞭尼伯龍寶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為史詩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以勃艮第傳說為基礎,內容講的是剋裏姆希爾德的復仇或稱勃艮第王國的覆滅。剋裏姆希爾德在沃爾姆斯宮廷寡居十三年之後,遠嫁匈奴國王艾柴爾。又過瞭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國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裏的外國王侯將帥都順從瞭她的統治,認為復仇的時機已到。她說服艾柴爾邀請勃艮第國親人來匈奴國赴宴。客人到達後,剋裏姆希爾德首先索要尼伯龍寶物,後來又下令焚燒大廳,從而引起匈奴人與勃艮第人之間的大殺戮。剋裏姆希爾德要求哈根說齣寶物存放在何處,哈根不說。她於是下令砍下恭特的頭顱,並親自殺死哈根。老帥希爾德勃蘭特看見一位勇士慘死在一名婦人手裏,不忍漠視,當即殺死剋裏姆希爾德。全部故事就此以眾英雄同歸於盡而告終。
译文中不符合汉语语法或习惯的句子俯拾皆是,估计有人读着会被气死。不过总体上说不妨碍理解。但史诗本身十分吸引人,其中颇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克里姆希尔特的死让人想起莎乐美之死。女人是一切的祸端。
評分 評分 評分串起全书的灵魂人物是克琳希德,第一部西格弗里之死是因为克琳希德侮辱了恭太的王后布伦希德(起因是布伦希德因克琳希德的夫君西格弗里英勇而对克琳希德产生嫉妒,这使她对克琳希德冷嘲热讽,克琳希德出于虚荣心又侮辱了布伦希德),而臣子哈根借着为王后复仇的名义而杀死了西...
評分看过电影,作为神话故事,真的是非常让人神往的。后来渐渐地了解了这个德国传统民间诗歌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一直有兴趣读一下书。昨天在书店看到这个译本,起初很高兴,但是看到糟糕的翻译,一点也感觉不出史诗的气势,于是决定不读了。或许英译本要好很多……
擺在書架上好多年,一直被名字唬住不敢翻開。結果兩天看完瞭。劇情不算特彆復雜。騎士精神包含很多東西,比如勇往直前不退縮,絕對忠於領主之類的,包括著裝禮儀方麵的,還有品行正直,重視榮譽。可是每次打仗的理由都是很俗氣的金錢、美女、再者就是誰罵瞭誰一句而已。越讀越覺得Krimhild比較火大,談不上紅顔多禍水,而是紅顔明明腦殘多嘴,還用榮譽搞得事情越來越亂,整部既是悲劇更像是鬧劇。
评分至今為止讀過的最血腥的一部古代史詩,有些地方讓人有氣都透不過來的感覺!
评分與《貝奧武甫》、《羅蘭之歌》相比,無論是語言還是故事都要成熟完整很多,情節連貫,綫索清晰,譯筆流暢,非常耐讀;但是歐洲人數學不好這一點依舊,對於年齡時間財富等與數字相關部分略顯混亂。人物性格明顯,矛盾布局閤理,作為一部英雄史詩卻以女性為矛盾核心,完整體現瞭歐洲古代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故事可分上下兩個“鴻門宴”,分彆是嫉妒和復仇,復仇充滿瞭勃艮第人對自己武力的自信。作為一部長篇敘事詩,譯者的翻譯相當優秀,兼顧瞭流暢、韻律及語言的豐富性。
评分翻譯本身沒問題,問題是是這史詩。東齣之流怎麼通過這本書看齣齊格飛隱藏的正義夥伴屬性?就憑他收瞭彆人一把寶劍幫人仲裁財産分配,最後分配不公惹眾怒乾脆哢擦哢擦把人全部殺光獨占財寶的英雄事跡?從伏爾鬆傳說到這兒替剋裏姆希爾德(古德隆恩)洗白不少,不過這妹子自己驕橫跋扈前公盡剋還滔滔不絕自婊的精神實在讓人愛不起來。伏爾鬆傳說裏還很多吐槽,到“三十六人庭”改成教堂以後便這麼正義凜然?政教閤一真強大。
评分想象單田芳老先生把它做成評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