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响的道德思想家。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我们息息相通的兄长,也带有现世的共同特点,只是比我们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缜密,目光更清晰,感情更奔放。这位天才道德家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都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歇,从不崛起,从不让艺术流于形式。
「超值附赠」托尔斯泰生平简表
了解更多托尔斯泰事迹,欢迎购买本书阅读
〔俄〕列夫·托尔斯泰 лев толстого(1828.09-1910.11)
1828年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不幸丧父丧母。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后退学回乡,投身农奴制改革。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服役,发表处女座《童年》。
1855年11月进入彼得堡文学界,受到作家们的热情欢迎。
1863-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问世以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1873-1877年,经过12次修改,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小说技艺炉火纯青。
1879年,因无法长期忍受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突发精神危机,撰文记录自己精神探索过程,取名《忏悔录》。从此远离贵族生活,衣食简朴,亲自从事体力劳动。
1889-1899年,完成长篇小说《复活》,深刻、全面、有力地批判俄国社会。
1910年,为寻求精神自由离家出走,后病逝于小车站,享年82岁。
阅读版本:列夫•托尔斯泰著 马睿汉译《忏悔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第一章5:我的宗教热情日渐减退的过程和大多数同样背景的人差不多,时代进步了,这一过程却基本没有变化。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情况大致如下:每个人经历的生活没有区别,但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原则却不仅与教...
评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享誉世界的作家、思想家。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放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他也是一颗绚烂的明星。 在他的一生中,他收获过享用不尽的财富、美满幸福的婚姻、以及举世闻名的声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食有佳肴,住有高楼,美女做伴,...
评分 评分 评分从托尔斯泰坦率无隐的《忏悔录》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一个人想成为道德完人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是经常克制自己的企图也总会归于失败,这就是人性。试想一个当权者,如果不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受到普遍的社会监督,他将是多么容易自私自利乃至作恶多端。
评分托尔斯泰五十岁时,发现家庭幸福、追求完善与进步都不能解释人生的意义,而理智也不能给出答案;于是,他转向年轻时代就被自己抛弃的宗教,并惊奇地发现普通劳动人民安天乐命、信仰上帝,他们的生活很有意义。 在最后,托尔斯泰承认基督教及其教义并非完全正确,但自己的存在仍然需要一个控制自己的上帝。 如果否认上帝及其话语《圣经》的权威性,又何谈信仰呢?实际上到最后,托尔斯泰还是归于对进步的信仰,但这种进步不仅是科学上的,更应该包括人文上的。
评分生命的确是无意义。但上一个陈述是否有意义。但上一个问题呢?意义本身是否有意义?语法和词之外? 我认为一个问题要么有解要么不可证,但不可证可以可证。
评分矛盾
评分他好烦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