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李泽厚
出品人:
页数:352
译者:
出版时间:2003-5-1
价格:2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68800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思想史
  • 哲学
  • 历史
  • 思想
  • 中国哲学
  • 文化
  • 学术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思想史
  • 现代中国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分析
  • 知识分子
  • 思想演变
  • 社会变革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李泽厚(1930-) 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目录信息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 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 救亡压倒启蒙
三、 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 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 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 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 革命战士
三、 提倡启蒙 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 转换预告
二、 开放心灵
三、 创造模式
四、 走进农村
五、 接受模式
六、 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 熊十分
二、 梁漱溟
三、 冯友兰
四、 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原先读李泽厚先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很喜欢其中论及鲁迅的现代性意识和“超越启蒙”的部分,而忽略其中《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一文,今夜读之,对其中有关胡风的“民族形式”问题似有所悟,牵连出一些哲学想法,草草书之,作为提纲,以待日后之展开。 一、 胡风在《...  

评分

一开始是在另一本《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上看到其中的一节《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顿时就觉得醍醐灌顶,分析的太透彻了!“近代中国总是这样,救亡压倒了启蒙运动。”是的,甚至到现在,公民启蒙还是没有多少根本的进展,封建主义的大家长思想仍然残留在不少官僚的深...  

评分

梁文道:今天我们讲到“五四”,往往指的不是一个狭义的政治性事件,不是1919年5月4号那天发生的事儿。还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内容比较庞杂,然后参与的人员非常的多样化这么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综合性的运动。那么在这个运动,我们后来90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各种各样...  

评分

周日晚上感觉头晕就随便地看了看这本书,可以说是走马观花。随便发表一下品论吧。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讲中国的启蒙和救亡的关系。不得不说,就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中国国民的启蒙都还没有完成。救亡,解放,越进,开发发展,但总是落下了对人民的思想的启蒙,无论是白色恐怖...  

评分

书中的实用理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一直都不缺少理性(实用理性),多少时候中国人是因为太会使用这个理性而追求功利,就像近代中国的救国图存时候那迫切的寻求救国出路,包括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功利和实用的理性(马在中国的传播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思想史是最烂的史

评分

文集,第一篇“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影响不小,其他文章也都还行。但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写作风格的文章。

评分

绕不过的书,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阀”?做学阀肯定好过瘾哦。

评分

文集,第一篇“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影响不小,其他文章也都还行。但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写作风格的文章。

评分

好久没读到这样的好书了~讨论、研究、论点都充满学术性,文字却蕴含了澎湃的力量!我终于了解并喜欢上了那些近现代的改革者们的热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