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1949年随家人移居台湾,师从叶嘉莹学习中文,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1962年到洛杉矶继续深造,1972年因工作迁往纽约,定居至今。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一瓢纽约》、“美国三部曲”以及小说《侠隐》。
1970年代起,张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纽约的华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陈丹青、张大春、王安忆、李安、张艾嘉、罗大佑、李宗盛、陈升等人,都是从他的客厅里认识纽约的。《一瓢纽约》即为他多年纽约生活所得。
1990年代,从联合国退休后,张北海转而虚构《侠隐》,写尽出生地老北京的无限风情。文笔老道,笔下风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国气质,又显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风。
「燕子归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三十年代京城,中美日三方较量。一身洋装,却京腔京味儿、身负绝学;虽赴美留学,却时刻不忘报仇雪恨;身负灭门血债,却难抵两情相悦、儿女情长。家仇国恨相互交织,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击碰撞。在一九三七年那个动荡不定的年代,在黄土漫漫的古都北平,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又情意绵绵的传奇故事。
«侠隐» 故事背景发生在七七事变前夕的背景,李天然身负师门血海深仇,从美国回到北京计划复仇,随着调查的进行,接触到了日本特务、亲日分子、国民党特工、交际花、外国记者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随着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李天然实现了最终的复仇,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
评分夜读《侠隐》,心里有个人一直在催促着看结局。这算是很浅薄的看客心态么? 读毕《侠隐》,又是隐隐要记录只言片语。这又算是几分学生作《读后感》的心态了。 我相信读书有那么点机缘巧合,我又是喜欢追根溯源的。09年初的时候在《书城》上一阅阿城写大赞张北海...
评分“天然,别忘了这个日子......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这段话一定是张北海在心里积淀了很久的对故都的一种情绪,他把它借蓝青峰这样一个阅历丰富的角色之口说出,后世读...
评分《侠隐》这本书是几个月前看的,拿到时刚出炉不久,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什么时,新书已经成了旧书。我看过的武侠书不算少,但想把《侠隐》归到某一类里,却觉得十分为难,里面有“武”有“侠”(相对于时下太多的所谓武侠有“武”无“侠”),但偏偏最吸引人的并不是这两点。...
评分131009 也是听了很多推荐才找来看,不失望,真好读。人物都真诚又灵,马家和罗便丞包括蓝田蓝兰的出现都让一九三六这么沉重的国仇家恨相对松和客观些。高潮相比金庸非常短而快节奏。想想他写得那些衣裳褂子都觉得好看,对那些行话和潜台词真着迷啊……除掉武侠的因素,也少见老舍以外的人把北平写得这么动人平实不造作,当作北平风物志读一点不亏。又及,兴许人在纽约也能一读,兴许他跟董桥舒国治不一样呢。
评分反派居然戏份这么少 就死了 姜文肯定会改主题 什么武术陌路 古都消亡都没了
评分跟着李天然游历老北平的感觉太好了。人生当如此。
评分正经武侠小说算不上的 要说老北平风情录吧也文笔平平 胡金铨要还在多半看不上 其实是北平《罗曼蒂克消亡史》“夜里有一个 梦里有一个 窗里有一个 外边有一个 ” 书里边还有那么几个可爱的人比如巧红和马大夫一家都被电影改的面目全非 不过拍了也就拍了 ps.一度以为是《北平吃货李天然日记》 吃喝频率确实极高 但光报菜名儿太不过瘾 倒害我又山楂糕又自家辣条又糟毛豆吃了好些东西……
评分李天然动不动浑身发热,是不是有疾在身?书中老北京城充满魅力,隐秘的武侠故事也足够引人,但文笔一般,结构一般,整个情节更是一般(感觉还能再丰富一些),感情线太硬了,张北海写不了感情戏啊。另:开篇悬念够足好,中段太弱,结尾部分家国戏份好,但复仇这段(高潮)也太容易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