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一个女人—艾迪·本德伦为轴心。艾迪是小学教员出身的农妇,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煎熬,终将撒手归西,小说便以此开篇。艾迪是本德伦家5个孩子的母亲,她要求丈夫安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杰弗生与娘家人葬在一起。但是,仿佛老天有意捉弄,艾迪死时恰逢大雨倾盆,次子达尔与另一个儿子朱维尔(艾迪与一牧师的私生子)驾驶着全家唯一的运输工具——一辆破旧的马车离家挣钱在外。3天后,被大雨耽搁后终于归来的马车载着艾迪的尸体踏上了通往40英里外的杰弗生。但是,能去杰弗生的所有桥梁都己经被大水冲走,本德伦一家只好冒着危险涉水而过。结果,长子卡什为保护母亲的遗体而被压断了一条大腿,家里唯有的两头骡子溺死在水中。为使旅途继续进行,只好抵押了全家的耕作机、播种机,搭上卡什攒下用于买电唱机的8美元,并换掉了朱维尔利用夜间辛苦做工换来的视若生命一般宝贵的马,买了一对新的拉车骡子。炎热的夏天,在路上奔波了几天的尸体的臭味不仅招来一群群的秃鹜,而且,所经之处,行人侧目,乡邻咒骂,连警察也不得不出面干预。达尔,这个渴望母爱却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儿子,企图放火烧掉棺材,以结束这次荒诞的旅程,但目的没有达到,却烧掉了停放尸体的别人的仓房。历尽千辛万苦,经过“水”与“火”的灾难,本德伦一家终于埋葬了艾迪。之后,在朱维尔和杜威·德尔(本德伦家的女儿)的协助下,两个带枪的人将达尔抓了起来,送入了精神病院。而安斯则迅速地配上了假牙,找到了新欢—一个“鸭子模样”的女人。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达尔被送走的那段眼泪停都停不下来。他和昆丁太像了太像了太像了。 我眼前是屋子是铁栏是桥是湖我看见你跳下去我看见你 看见你 他妈的他妈的他妈的。 你不是达尔不是昆丁不是我哥 我哥不是你 你是我 我说你是我你是我你是我 他妈的。 昆丁也好,达尔也好,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去...
评分有些书让你看一遍就明白了,比如《平凡的世界》。有些书有些乱,需要列一个表才能理顺,比如《百年孤独》。有些书,让你忍不住要写一下感想才能平静,比如这本《我弥留之际》。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就说一下书名吧。弥留之际是人要死的时候,到没有死透中间这段时间。那么这...
评分看了两遍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里面的人物的思想还有埋葬的旅程慢慢的一点点的浮出。 安斯和艾迪一家有5个孩子,卡什、达尔、朱厄尔、杜威.德尔、瓦达曼。其中朱厄尔是艾迪和惠特菲尔德发生关系所生。艾迪死前就要求一家人把她尸体送回艾弗森老家埋葬,而这个要求仿...
评分一开始的不完全记录 常非常:今晚讨论《我弥留之际》,关于这本书,我介绍下。它的书名来自荷马史诗《奥德赛》里的一个典故,尤利西斯在冥界遇到阿伽门农的鬼魂,阿伽门农的鬼魂对他说了自己被杀经过,他提到:在我弥留之际,那个长着狗眼的女人,未待我合上眼,就让我到了冥...
POV大手,没想到打着“意识流”标签的诺奖作者写起东西来也这么接地气,跨越时间与空间,描绘了一副古往今来穷苦人民的共同生活画卷,永远的隐忍,永远的沉闷,永远用麻木的脸庞来掩盖阴郁,封闭世界中的封闭个体,最终导向无可规避的悲剧。这才是冰河暗涌,平静的面具下人丰富的内心极具层次。想起新闻报道里那些无声死去的老人们,他们把自杀看做帮助后代生存下去的最好手段,以及抑郁率最高的底层人民,还有因为可以外出做工而自杀率大幅度下降的农村妇女。我还是坚持,贫穷是原罪,也是现罪。PS:一字一字扣着读完的,近些年再没这么认真看过书了。古龙是不是有点儿学福克纳?
评分福克纳的句式所传达的美学效果简直神了,简直是伤人的,形容朱厄尔话没说完:“就像一个在黑暗里的小男孩,原想显露一下自己的勇气,结果却被自己的喊声吓住,反而不敢吭声了”;“我们的生命怎么就悄然化为一些无风、无声,疲惫地重复着的疲惫姿态,化为没有手在没有弦上拨动的古老的振响的回声”,李文俊的翻译则是传神的,当出现马眼睛“嫩蓝”地转动在粉红的脸上的描写时,我大受震动!这趟将母亲尸骨送还故乡的旅程绝不是“天路历程”,没有一个被许诺的光明终点等待,只有太阳底下历历呈现的苦涩滞重现实。女儿杜威德尔的内心意识流与小鬼头瓦曼达的叙事声音最为别致,而母亲的逝去与女儿所孕育的新生命挽手达成漫漫“生死契阔”,这之上,是房子门口徘徊的“在你头顶说话的风”——那是上帝的呼吸。
评分牧歌不是企恋田园的安适,是朴素的显露普遍境遇。福克纳受奖时说,最卑劣的情操莫过于恐惧。蒙此阴影,书写的不是爱情是情欲,失去的毫无价值,胜利里不带希望,悲伤不留创痕。诗人和作家的光荣在于显露人的灵魂而不是内分泌,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同情、怜悯和牺牲
评分多角度叙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PS:目录使我想及[穆斯林的葬礼]。
评分太复杂了 如果没有书评 感觉少了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