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M.布勞(Peter M.Blau.1918—2002),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傢,曾先後任教於康乃爾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曾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布勞的學術影響廣泛而深刻。他是交換關係的微觀社會學研究的創始人,並且在階層分析理論、組織社會學等領域中有很大的影響。其他著作有《官僚組織動力學》、《不平等和異質性》和《機會的結構脈絡》等。
在本書中,彼得·布勞思考瞭一個基本的問題:社會生活是如何被組織成由人類交往構成的日益復雜的結構的?布勞試圖從社會交換的理論視角來解答這一問題,即通過對人們之間交換關係的微觀社會學分析,為發展對社會結構和製度的宏觀社會學研究提供一個理論基礎。
作者在开篇说本书的目的是在“分析支配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社会过程的基础上增进对社会结构的理解。”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即要解释各种复杂的、交叉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致力于解决宏观的社会结构,尔后出现的一些反功能主义的学者如霍曼斯、戈夫曼、...
評分作者在开篇说本书的目的是在“分析支配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社会过程的基础上增进对社会结构的理解。”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即要解释各种复杂的、交叉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致力于解决宏观的社会结构,尔后出现的一些反功能主义的学者如霍曼斯、戈夫曼、...
評分 評分 評分人是社会化生物,同时社会又是不公平的。并且在社会上除了有智商外,还需要有情商与他人交往。这就是本书的研究方向。 在社会生活中,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以达到自我的目的,并且不仅仅是人与人,还有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两者或者多者之间进行交换,以达到各自需求。这种...
本書主要從社會交換的角度構建微觀社會學到宏觀社會學理論,不考慮交換關係中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學因素。交換的動力主要來自對社會報酬的渴望,社會報酬既指外在性利益,如物質利益,社會贊同,也包括內在性需求。交換過程産生權力分化。在群體之間的交換不同於個體之間的直接互動,而是受到某種價值共識的調節,不同群體間的社會贊同隻受本群體的規範性期望限製。 本書內容隻是常識性認識的體係化,目前沒有看齣有什麼特殊的價值。
评分翻完瞭,卻並沒有得到什麼……orz
评分通俗易懂
评分cnm
评分20200220 本書聚焦於人際關係,讓人想起瞭心理治療“關係流派”和《億萬》 。此外,p135談愛情的動力機製、試探對方依賴性、呈現責任感、關係剝削、兩人對彼此的情感深度與責任感需同步前行(類似“勢均力敵”)的道理。 20200108 總的來講,為瞭使戀愛成為一種持久的相互依戀,責任必須與之相適應。如果一個戀人比另一個戀人大為明顯地陷進去,那麼他的較大責任更容易遭到剝削性利用,或者陷入圈套的情感,這兩者都會使得愛情消失。隻有當兩個人對於彼此的感情和責任以大緻相同的速度擴大時,他們纔會相互加強他們的愛情” 191109 md還沒讀 180502方宏進知乎課推薦的第3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