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史綱

中國古代科學史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河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作者:主編:盧嘉锡/等
出品人:
頁數:1293
译者:
出版時間:1998-06
價格:18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3751703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科學技術
  • 中國古代科學史
  • 難得的好書
  • 科學史
  • PHD
  • 中國古代科學史
  • 科學史
  • 科技發展
  • 曆史
  • 傳統文化
  • 古代科技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文獻研究
  • 科學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古代科學史綱,ISBN:9787537517034,作者:盧嘉锡,路甬祥主編

著者簡介

盧嘉锡,中國化學傢。原籍颱灣省颱南市,1915年生於福建廈門。1934年畢業於廈門

大學化學係,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他

設計的等傾嚮魏森堡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曾為國際X射綫晶體學界普遍采用。1944年

在馬裏蘭研究室工作,獲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成就奬。1945年迴國,任廈門大學教授、化

學係主任,浙江大學兼職教授。1949年後,曆任廈門大學理學院院長、副教務長、校長助

理、副校長,福州大學副校長,創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並擔任所長。1955年

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

席,領導全院改革活動,為推進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齣很大貢獻。1985年被選為第三世

界科學院院士,1987年至1992年任副院長。1987年曾獲倫敦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比

利時皇傢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同年退居二綫,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任中國科

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並仍堅持有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盧嘉锡教授曾任第八屆全

國人大副委員長,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

會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福州大學名譽校

長,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

盧嘉锡教授有很深的學術造詣,他在研究過渡金屬絡閤物和簇閤物、硫氮化閤物、新

技術晶體材料科學等方麵均有創見。1973年在國際上最早提齣固氮酶活性中心網兜模

型,之後又提齣過渡金屬原子簇閤物“自兜”閤成中的“元件組裝”設想,以及一些

〔MO3S4〕4+簇閤物的類芳香性本質問題,使中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及有關原子簇的閤成和

結構化學研究躋身世界前列。曾先後在國內外發錶重要論文80餘篇。在他悉心組織指導

下,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在過渡金屬原子簇結構化學、新晶體材料科學研究等方麵均居於

國際先進行列。

路甬祥,中國工程技術專傢。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浙江寜波。1964年畢業於浙

江大學,1979年為德國亞琛大學液壓氣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81年獲該校工程博士學

位。1983年為浙江大學教授、機械工程係流體傳動研究所所長。1985年起任浙江大學副

校長,1988年至1995年任浙江大學校長。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

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至1996年任

中國科協副主席。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

會委員,國傢科學技術奬勵評審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

術史學會理事長等職,並曾任IACEE副主席。

路甬祥教授在機械工程特彆是流體傳動與控製、工程教育等領域做齣過重要貢獻,曾

在歐、美等國傢和國內獲20項專利,在國內外發錶過240多篇重要科研和工程教育論文,

並齣版學術專著。他在前人基礎上,創造性地提齣“係統流量檢測力反饋”、“係統壓力直接

檢測和反饋”等新原理,並應用於先導流量和壓力控製器件,將此技術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該技術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液控製技術重大進展之一,有關項目曾獲1988

年、1989年國傢發明二等奬、三等奬和光華科學基金特彆奬,國傢教委、機電部一等奬,並

被德、日、瑞等多國列入教材與手冊。他研究開發的電液比例技術已被國傢科委列為火炬

計劃A類項目推廣,還主持開發研究瞭相應的CAD、CAT支撐係統,被廣泛應用於中國

許多工業部門。他創建的浙江大學流體傳動與控製研究所已建成國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

流動站。作為博士生導師,他先後培養齣多名博士、碩士及博士後。由於其在教育方麵的

傑齣成就,曾獲1989年國傢高等教育奬,並於1996年成為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第一位內

地委員,同年獲香港科技大學名譽工學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編 數學史綱
第一章 數學知識的早期積纍
第一節 數字與記數法
第二節 算術
第三節 數的概念的擴展
第四節 圖形知識
第五節 《墨經》中有關數學的定義(早期數學邏輯形式)
第六節 早期的數學教育
第二章 係統數學理論的奠定
第一節 算書的齣現和理論的建設
第二節 理論體係的典範《九章算術》
第三章 數學理論的充實
第一節 趙爽與劉徽
第二節 祖衝之與祖�
第三節 數學教育與算經十書
第四節 天文、曆法中的數學成就
第五節 中印數學間的影響
第四章 數學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 宋元數學概況
第二節 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增乘開方術與正負開方術
第三節 列方程解應用題――天元術和四元術
第四節 高階等差數列――垛積術和招差術
第五節 同餘式理論――大衍求一術
第六節 其他成就
第五章 傳統數學的沉寂和復蘇
第一節 傳統數學的沉寂
第二節 珠算等實用數學的發展
第三節 西方數學的傳入
第四節 中西會通
第五節 傳統數學的理論和研究
第六章 近代數學的確立
第一節 西方數學著作的再翻譯
第二節 中國學者對近代數學的研究
第三節 近代數學教育
中國古代數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編 物理學史綱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物理知識的萌發
第二節 中國物理學史料的來源
第三節 物理學史中的重要古籍和人物
第二章 物性
第一節 物質觀念
第二節 樸素的元素論思想
第三節 物質守恒思想
第四節 物質結構
第三章 熱學
第一節 熱的獲得與對熱的認識
第二節 測溫與測濕
第三節 熱的傳播、保溫瓶
第四節 熱膨脹與熱應力
第五節 物態變化
第六節 熱功
第四章 中國古代計量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古代對時間的量度
第二節 中國古代度量衡的發展
第五章 力學
第一節 時間、空間、運動
第二節 慣性、力、重量與比重
第三節 機械
第四節 流體力學知識
第五節 材料力學知識
第六章 聲學
第一節 樂器的製作與使用
第二節 樂律學
第三節 聲本性的論述與應用
第七章 電磁學
第一節 磁現象與電現象
第二節 大氣中的電磁現象
第三節 對磁性的進一步認識
第四節 人造磁體的齣現
第八章 光學
第一節 光源
第二節 影與影戲
第三節 成像論
第四節 大氣光象
第五節 光學儀器
第九章 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傳入中國
第一節 西學東漸
第二節 傳入的物理學知識
第三節 西學東漸的影響
第四節 力學機械和光學儀器
第五節 光學理論
附錄 曆代度量衡比較錶
1.長度、麵積的比較
2.重量(質量)的比較
3.容量(體積)的比較
中國古代物理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編 化學史綱
第一章 實用化學的起源與古代物質觀
第一節 對火的認識和利用
第二節 關於物質變化的理論
第三節 關於物質構成的思想
第二章 陶瓷工藝及其發展
第一節 製陶技術的發展和原始青釉瓷器的齣現
第二節 鉛釉的齣現和成熟的青瓷
第三節 青瓷和白瓷的發展
第四節 爭新鬥艷的宋代瓷業
第五節 陶瓷工藝的鼎盛時期
第三章 銅及其閤金
第一節 青銅時代
第二節 青銅冶煉技術與“六齊”規律
第三節 水法煉銅
第四節 黃銅和白銅
第四章 鐵及其閤金
第一節 煉鐵技術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煉鋼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第五章 其他有色金屬的認識和利用
第一節 鉛、锡和銻
第二節 鋅
第三節 金和銀
第四節 汞
第六章 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第一節 造紙術的發明
第二節 蔡倫與造紙技術的發展和推廣
第三節 造紙技術的演進
第四節 造紙術嚮東西方的傳播
第七章 釀酒工藝的演變和發展
第一節 釀酒溯源
第二節 麯蘖的發明和發展
第三節 中國傳統的釀酒工藝
第四節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酒
第八章 染料、顔料、香料及漆
第一節 染料和顔料
第二節 香料
第三節 漆
第九章 中國金丹術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 金丹術的起源和漢代金丹術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金丹術
第三節 隋唐時期的金丹術
第四節 五代和宋元時期的金丹術
第五節 明代的金丹術
第六節 清代的金丹術
第十章 化學的原始形態――金丹術
第一節 金丹術的理論
第二節 煉丹術的設備和方法
第三節 煉丹術的成就
第十一章 火藥的發明和火器的發展
第一節 黑火藥的發明
第二節 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
第三節 火藥、火藥武器的傳播和交流
第十二章 近代化學的傳入
第一節 化學書籍的翻譯與化學知識的傳播
第二節 化學教育的發展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中的重要古籍
第一節 《考工記》
第二節 從《神農本草經》到《證類本草》
第三節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
第四節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第五節 葛洪的《抱樸子》
第六節 《武經總要》
第七節 硃肱的《北山酒經》
第八節 竇革的《酒譜》
第九節 《道藏》
第十節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第十一節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第十二節 茅元儀的《武備誌》
第十三節 唐英的《陶冶圖說》
第十四節 硃琰的《陶說》
中國古代化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編 天文學史綱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中西古代天文學之比較
第二節 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
第三節 古代天文學的主要成就及其衰落
第二章 天文學史的主要文獻史料
第一節 甲骨文、金文和《詩經》
第二節 《周易》、《尚書》和《周禮》
第三節 《夏小正》、《月令》、《十二紀》、《時則訓》和《時訓解》
第四節 先秦諸子
第五節 二十四史中天文律曆諸誌
第六節 《周髀算經》和《靈憲》
第七節 《乙巳占》、《開元占經》和《觀象玩占》
第八節 《甘石星經》、《步天歌》、《靈颱秘苑》和《景�乾象新書》
第九節 《渾天儀圖注》和《新儀象法要》
第十節 《疇人傳》、齣土文物和其他
第三章 天文儀器
第一節 錶和圭
第二節 漏和刻
第三節 渾儀
第四節 簡儀和仰儀
第五節 渾象
第六節 西域儀象
第七節 晷儀、復矩、正方案、牽星闆
第四章 古曆解讀
第一節 中國古曆沿革和分期
第二節 古曆計算原理和方法概述
第三節 日躔
第四節 月離
第五節 交食推步
第六節 晷漏和中星
第七節 行星位置計算
第八節 少數民族曆法
第五章 天地的結構和形狀
第一節 蓋天一天在上,地在下,天蓋地
第二節 渾天―天在外,地在內,天包地
第三節 宣夜 日月眾星,無所根係
第四節 地體形狀
第五節 宇宙無限和天地成亡
第六章 恒星
第一節 星名瑣談
第二節 三垣二十八宿
第三節 甘石巫三傢星
第四節 星圖
第五節 星錶
第七章 古代天象記錄的應用研究
第一節 應用曆史天文學簡介
第二節 古代天象記錄的尋求
第三節 古日食與地球自轉問題
第四節 彗流隕記錄的研究
第五節 太陽黑子和極光史料的意義
第六節 行星現象和太陽變化
第七節 古代客星與現代遺跡
第八節 古記錄中的恒星光色變化
第八章 古代天文學對外域的影響
第一節 中國古典天文學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節 日本古代天文學的中國背景
第三節 朝鮮古代天文學的特點
第四節 東南亞一帶的漢曆
第五節 中印交流
第六節 阿拉伯民族與中國
第七節 中國古典天文學進入歐洲
第八節 域外學者對中國天文學的研究
第九章 中西天文學閤流
第一節 明清之際的天文學形勢
第二節 《崇禎曆書》和第榖體係
第三節 北京古觀象颱及《靈颱儀象誌》
第四節 《儀象考成》、《曆象考成》和地心橢圓麵積定律
第五節 《談天》標誌著轉摺
第六節 《談天》的內容
第七節 近代天文事業的基礎
第十章 古代天文學傢
劉 歆(?-23年)
賈 逵(30-101年)
張 衡(78-139年)
何承天(370-447年)
祖衝之(429-500年)
張子信
劉 焯(542-608年)
李淳風(602-670年)
瞿曇傢族
一 行(683-727年)
蘇 頌(1020-1101年)
瀋 括(1031-1095年)
耶律楚材(1190-1244年)
紮馬魯丁
郭守敬(1231-1316年)
貝 琳(?-1490年)
徐光啓(1562-1633年)
梅文鼎(1633-1721年)
明安圖(約1692-約1765年)
李善蘭(1811-1882年)
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編 地理學史綱
第一章 中國地理學史的一些理論問題
第一節 什麼是中國地理學史
第二節 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地理學史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是一個基本獨立的體係
第四節 中國地理學史研究的內容
第五節 地理學史的繼承與創新
第二章 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簡論
第一節 “陰陽變易、生生不息”的地理思想
第二節 大地活體、經絡、穴位、循環說
第三節 生氣與藏風、得水說
第四節 “天人閤一”的地理思想
第五節 “五行生剋”的地理思想
第六節 追求人地關係的和諧
第三章 上古地理知識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石器時代地理知識的萌芽
第二節 夏、商時期的地理知識
第三節 周代的地理知識
第四章 部門地理知識
第一節 《詩經》中的地理知識
第二節 區劃地理的萌芽――《禹貢》
第三節 神話與傳說的地理著作――《山海經》
第四節 因勢利導、一匡天下的《管子》地理知識
第五節 以水係為地理坐標――酈道元的《水經注》
第六節 樊綽《蠻書》的地理成就
第五章 測量和地圖學的發展
第一節 先秦測量和地圖的記載
第二節 天水放馬灘齣土的秦墓地圖與馬王堆漢墓齣土的稀世地圖
第三節 裴秀製圖的理論和實踐
第四節 僧一行的子午綫測量和賈耽的《海內華夷圖》
第五節 瀋括及其對地理學的貢獻
第六節 宋元輿圖
第七節 近代製圖學的傳入
第六章 野外考察與地理視野擴展
第一節 周覽四海名山大川的司馬遷
第二節 張騫、班超通西域
第三節 法顯和《佛國記》
第四節 玄奘和《大唐西域記》
第五節 《宋人行記》在地理學上的貢獻
第六節 元代陸路的長途旅行傢
第七節 楊慎的旅行及其地理學貢獻
第八節 漢代南海交通與南海地理知識
第九節 宋元的海上交通與地理知識
第十節 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第七章 地方誌編修與區域地理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方誌的起源
第二節 《漢書・地理誌》和漢魏方誌的發展
第三節 隋、唐行政管理與地方誌繁榮發展
第四節 宋代方誌的變革
第五節 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方誌的大發展
第六節 中國方誌發展史上的流派
第八章 中古時代晚期的地理學及近代地理學萌芽
第一節 近代先驅地理學傢徐弘祖及其貢獻
第二節 明代幾位有貢獻的地理學傢
第三節 清代幾位經世緻用的地理學傢
中國古代地理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編 生物學史綱
第一章 古代生物學的淵源
第一節 古代生物學知識的萌芽
第二節 甲骨文中的動、植物知識
第三節 《詩經》中的動、植物知識
第四節 《夏小正》――最早的物候記錄
第二章 古代生物學的初步發展
第一節 早期有關動、植物地理分布的知識
第二節 《管子・地員篇》――傑齣的生態學著作
第三節 早期的食物鏈記載
第四節 生物資源保護思想
第五節 關於人體形態構造和機能的研究
第六節 草木、蟲魚、鳥獸分類係統的形成
第七節 蠶的研究和利用
第三章 描述性生物學體係的奠定
第一節 藥用動、植物的研究
第二節 動、植物名實的考訂
第三節 西域和南方動、植物的研究
第四節 專譜的齣現
第五節 《齊民要術》的生物學知識
第六節 昆蟲寄生的發現
第七節 以蟲治蟲的發明
第八節 對生物遺傳性和變異性的認識
第四章 古代生物學的全麵發展
第一節 藥用動、植物研究的空前發展
第二節 動、植物名實考證研究的發展
第三節 園林植物研究之興起
第四節 對南方動、植物研究的發展
第五節 對昆蟲的研究
第六節 我國第一部鳥類學著作――《禽經》
第七節 解剖學的發展
第八節 對化石的認識
第五章 古代生物學發展的巔峰
第一節 傳統藥用動、植物學的新發展
第二節 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
第三節 植物圖譜的發展
第四節 國外重要植物的輸入和研究
第五節 對水産動物的研究
第六節 昆蟲研究的發展
第七節 對免疫的研究
第八節 解剖學的新發展
第九節 遺傳變異研究的發展
第十節 西人對中國動、植物的考察和研究
第十一節 西方近代生物學的傳入
中國古代生物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編 農學史綱
第一章 中國農業的起源
第一節 農業的發生
第二節 中國原始農業的分布
第三節 早期的農作物和傢畜
第四節 原始的生産方法――刀耕火種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土地利用與土壤改良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土地利用方式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土壤改良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農田水利
第一節 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偉大開端――夏禹治水
第二節 古代的農田水利工程
第三節 水資源的利用
第四章 中國古代的肥料積製與施肥技術
第一節 中國古代對施肥作用的認識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肥料及其積製技術的演變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施肥技術
第五章 中國古代的農具及其演變
第一節 農具材料及動力的演變
第二節 農具種類的演變
第六章 中國古代的作物結構及品種選育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作物結構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品種選育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耕作栽培技術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耕作技術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耕作製度與復種技術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栽培技術
第八章 中國古代的貯藏與加工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貯藏技術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農産品加工
第九章 中國古代的農學思想和農學傢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農學思想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農學傢
中國古代農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編 醫學史綱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中國醫藥衛生的起源
第三章 早期醫療與醫巫鬥爭
第一節 農業發展促進醫藥進步
第二節 醫食同源與伊尹創製湯液
第三節 甲骨文反映的殷商疾病觀
第四節 從《詩經》等文獻看商周醫藥水平
第五節 大儺與預防傳染病的風俗
第六節 巫術與巫醫的活動
第七節 《周禮》反映的醫事管理與醫學分科
第八節 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
第四章 醫療經驗積纍與理論形成
第一節 最早的醫學分科
第二節 專職醫師的齣現
第三節 藥物知識的積纍
第四節 屍體防腐敗與保護
第五節 馬王堆漢墓醫書
第六節 中醫學典籍《內經》的誕生
第五章 醫藥學的整理提高
第一節 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第二節 淳於意與《診籍》
第三節 醫學釋難之作《難經》
第四節 針灸在民間普及
第五節 外科鼻祖――華佗
第六節 醫聖――張仲景
第七節 杏林春暖與虎守杏林
第六章 醫學實踐領域不斷擴大
第一節 葛洪的傑齣貢獻與醫療手冊
第二節 王叔和《脈經》與疾病診斷
第三節 山中宰相――陶弘景
第四節 皇甫謐與《針灸甲乙經》
第五節 外科手術與外科學發展
第六節 陳延之與《小品方》
第七章 醫學藥學發展的集大成
第一節 醫學文獻的徵集與整理
第二節 第一部病因證候專著《諸病源候論》
第三節 政府頒布的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
第四節 孫思邈與臨床百科全書《韆金方》
第五節 醫學文獻整理大師王燾
第六節 藏醫學集大成巨著《四部醫典》
第七節 藺道人與《理傷續斷方》
第八節 法醫學與《疑獄集》
第九節 醫學教育與醫事管理製度
第十節 繁榮的國內外醫藥交流
第十一節 統治階級對醫學傢的迫害
第十二節 非醫學書籍對外科手術的記載
第八章 醫藥學步入全麵大發展
第一節 王安石變法與醫學教育改革
第二節 政府創設校正醫書局
第三節 整理刻印醫方巨著
第四節 創辦專營藥物的官藥局
第五節 解剖人體和繪製解剖圖
第六節 國傢修訂和頒布藥典
第七節 針灸發展與鑄造針灸銅人
第八節 婦産科學的發展
第九節 小兒科學的進步
第十節 疾病診斷水平提高
第十一節 宋慈與法醫學的發展
第十二節 科學傢瀋括與醫學
第十三節 藏醫學的發展
第九章 國內各民族醫學交流與學派爭鳴
第一節 契丹族醫學
第二節 迴鵑族醫學
第三節 吐蕃醫學
第四節 女貞族醫學
第五節 黨項族醫學
第六節 迴迴醫學
第七節 濛古族醫學
第八節 金元時期的醫學爭鳴
第十章 醫藥學發展的革新傾嚮與進步
第一節 藥物學的蓬勃發展
第二節 李時珍的傑齣成就與《本草綱目》
第三節 方劑學空前發展與普及
第四節 接種人痘預防天花之創造
第五節 傳染病學說之革新
第六節 內科學之發展
第七節 外科學發展之成就
第八節 針灸學之發展
第九節 婦兒科學之進展
第十節 眼科、口齒科與耳鼻咽喉科成就
第十一節 醫學傢醫療經驗的寶庫《名醫類案》
第十二節 醫籍整理與全書編纂
第十三節 醫德與醫林故事
第十四節 中外醫學交流
第十五節 醫藥衛生管理製度
第十一章 醫學發展趨於普及提高
第一節 普及發展中的方藥學
第二節 溫病學派的蓬勃發展
第三節 內科學發展與學派之爭
第四節 外科學發展趨於保守
第五節 正骨學經驗豐富多彩
第六節 外治法形成豐富寶庫
第七節 婦兒科的經驗積纍和推廣
第八節 五官科醫療技術的發展
第九節 針灸與養生學的發展
第十節 醫學普及與文獻整理
第十一節 人體解剖學的進步
第十二節 醫學革新的阻力
第十三節 西醫學之傳入及其影響
中國古代醫學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歡迎大傢光臨我新創建的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9%FA%B9%C5%B4%FA%BF%C6%D1%A7

评分

歡迎大傢光臨我新創建的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9%FA%B9%C5%B4%FA%BF%C6%D1%A7

评分

歡迎大傢光臨我新創建的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9%FA%B9%C5%B4%FA%BF%C6%D1%A7

评分

歡迎大傢光臨我新創建的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9%FA%B9%C5%B4%FA%BF%C6%D1%A7

评分

歡迎大傢光臨我新創建的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9%FA%B9%C5%B4%FA%BF%C6%D1%A7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