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麦克尤恩写给孩子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
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麦克尤恩在写作和为他的孩子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时,他开始觉得忘了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这样也许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大学毕业于布莱顿萨塞克斯大学,于东安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获得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大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也创造着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奇迹”的同义词。《梦想家彼得》(The Daydreamer)是他写给孩子的一本书,同时在不少国家也被当作成人书出版。
一直在看儿童书。从最早的小王子开始,再到小公主,包括上半年看的芒果街上的小屋。我觉得这些文字都很难得。一个从形体和阅历上都已经成年许久的人,要经过多大的努力才可以找回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我喜欢这本书。特别。尤其。非常。这些平时在我看来有点绝对的程度副词,...
评分一直在看儿童书。从最早的小王子开始,再到小公主,包括上半年看的芒果街上的小屋。我觉得这些文字都很难得。一个从形体和阅历上都已经成年许久的人,要经过多大的努力才可以找回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我喜欢这本书。特别。尤其。非常。这些平时在我看来有点绝对的程度副词,...
评分第一次看《梦想家彼得》的时候,很不安地想到上个月看的《失物之书》来。翻查版权页,不安才得平息。《失物之书》是2006年的作品,距《梦想家彼得》已有12年的距离。我相信,《梦想家》会生出许多的作品,就像奥维德的《变形记》生出了整个西方文学史。 于是我安心地向前看。...
评分第一次看《梦想家彼得》的时候,很不安地想到上个月看的《失物之书》来。翻查版权页,不安才得平息。《失物之书》是2006年的作品,距《梦想家彼得》已有12年的距离。我相信,《梦想家》会生出许多的作品,就像奥维德的《变形记》生出了整个西方文学史。 于是我安心地向前看。...
评分孙师在豆瓣日记里面推荐过自己的这本书,所以有了个印象.看看页数,知道是本小册子.等到拿到这本书了,发现比我之前印象中的还要薄.而且还是双语的,真是喜出望外.噢,别误会,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厚度又减少了一半.三下两下就能翻完. 虽然作者不肯把这本书归于儿童...
比较可惜的是再版了第一章还是漏了几段没印上。伊恩也没选择用高深的句子来写这一个个可爱的故事,通篇扫下来都是孩子气的语言。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是多好玩的事,每一件物事都可以有生命,每一日都是一场新的冒险。
评分伊恩的想象力就限于奥维德的影子里出不来了吗?梦想家的白日梦只是和玩具娃娃、猫儿、奶娃换个身份,或者玩一玩消失和反白日梦的小哲思,有点简陋。我感到伊恩在盗用他的孩子的童年,而非重现他自己的童年,窃贼的眼光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有些牵强和将就的书写,不好。
评分比较可惜的是再版了第一章还是漏了几段没印上。伊恩也没选择用高深的句子来写这一个个可爱的故事,通篇扫下来都是孩子气的语言。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是多好玩的事,每一件物事都可以有生命,每一日都是一场新的冒险。
评分作为睡前故事储备吧。都是变形的故事。有时候是邪恶的玩具娃娃变成活人还带着部队,有时候是彼得变成黑猫或者小孩。对儿童(也包括大龄儿童)来说应该是略重口的。作者说:”我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这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
评分我荷尔蒙开始旺盛分泌的时候也有过很多异想天开:我看着手里的蚂蚁,想象着我们是不是也是巨人眼中的蚂蚁,他们每天看着我们的生活找乐子。后来,我爱上了打篮球,注意力才开始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