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与哲学家

和尚与哲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赖声川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获得诸多奖项。赖声川同时是藏传佛教信徒,译有多本藏传佛教书籍。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让-弗朗索瓦·勒维尔
出品人:
页数:267
译者:陆元昶
出版时间:2005-5
价格:1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2609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宗教 
  • 佛教 
  • 和尚与哲学家 
  • 佛学 
  • 法国 
  • 文化 
  • 新思维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让-朗索瓦·勒维尔与他皈依佛教的儿子马蒂厄·里卡尔,尼泊尔俯临加德满都的山上的一个僻静处,开了一场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和尚说: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它讨论的是幸福与痛苦的最基本的机能。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通,这个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哲学家说:从这些谈话中我吸取了什么教训?它们给我带来什么?它们启发我产生对于作为智慧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钦佩,以及对于作为形而上学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怀疑。它们也使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对这种学说目前在西方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解释。这首先是因为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的领域里填充了西方哲学的逃脱造成的一个真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赖声川/文 当自己爱子养到二十几岁,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正要展开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人生时,突然有一天,他告诉你,他要出家,而且要到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你会做何感想? 法国著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尚·方斯华·何维尔,就碰到这个人生中极为特殊的难...  

评分

“有一天信使可能会成为信息”是全书最末句,来自于僧侣的总结,亦符合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西哲与藏教的答辩这件事情本身的重要性超过了具体的内容,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父子角色的转换,随着谈话的深入过渡得相当自然,如果说沟通与交流确实可以打通人群、国家、学术、...  

评分

不同理论体系的人对谈,最后会不会变成鸡同鸭讲? 怀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读这本书,父与子的对话。儿子是生物学的高材生,忽然某一天似受到了神灵的启悟,一个转身便遁入空门,成为佛家弟子。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老爸,想想那心情一定是焦急的。既是父与子的关系,又同时是各自领域...  

评分

“有一天信使可能会成为信息”是全书最末句,来自于僧侣的总结,亦符合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西哲与藏教的答辩这件事情本身的重要性超过了具体的内容,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父子角色的转换,随着谈话的深入过渡得相当自然,如果说沟通与交流确实可以打通人群、国家、学术、...  

评分

朋友送我的书,在年前回乡的高铁上开始读。原本指望借书催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北京到南京,就读了一百页,在北京累积的倦意也顿时烟消云散。 不过,很惭愧,作为一个接触藏传佛教已经八年的居士,我却压倒性地倾向于哲学家的逻辑,这令我困惑。 问题出在...  

用户评价

评分

眼睛看不懂唯有用心

评分

西哲史内部思想多样性远远多于佛教,所以父亲常以某种哲学观点比附佛教思想。儿子佛学立场始终如一:人生痛苦,痛苦来源于无知和我执,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非非有非非无(既非虚无也非实在),涅槃即对内在佛陀的发现,从觉醒到利他,于是人人皆佛陀、此处即极乐。佛教给如今西哲最大的启示就是对生命意义、人生智慧和生活技术的重视,这和尼采对古希腊哲学家的再发现是一致的,但尼采走向权力意志向外扩张,而佛教走向精神往内心求证。西哲初期理论对生活并不占优,苏柏亚开始重视理论,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皆保存理性静观与幸福生活为了正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斯宾诺莎伦理学中完成,之后(17c中期)哲学遗忘了生活,脱胎于哲学的科学对道德和智慧更几无贡献。父亲以科学实证要求佛教形而上学内容,但亲身体验并不比实证证据更少合法性。

评分

父子对谈。父亲让-朗索瓦·勒维尔是法兰西院士,哲学家,而他的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儿子马蒂厄·里卡尔早年皈依了佛教。他们在尼泊尔找了个僻静地聊天,本书就是聊天记录。佛教强在智慧,弱在形而上学,基本是父子达成的共识

评分

西哲史内部思想多样性远远多于佛教,所以父亲常以某种哲学观点比附佛教思想。儿子佛学立场始终如一:人生痛苦,痛苦来源于无知和我执,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非非有非非无(既非虚无也非实在),涅槃即对内在佛陀的发现,从觉醒到利他,于是人人皆佛陀、此处即极乐。佛教给如今西哲最大的启示就是对生命意义、人生智慧和生活技术的重视,这和尼采对古希腊哲学家的再发现是一致的,但尼采走向权力意志向外扩张,而佛教走向精神往内心求证。西哲初期理论对生活并不占优,苏柏亚开始重视理论,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皆保存理性静观与幸福生活为了正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斯宾诺莎伦理学中完成,之后(17c中期)哲学遗忘了生活,脱胎于哲学的科学对道德和智慧更几无贡献。父亲以科学实证要求佛教形而上学内容,但亲身体验并不比实证证据更少合法性。

评分

眼睛看不懂唯有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