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与视知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道夫·阿思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阿恩海姆
出品人:
页数:635
译者:滕守尧
出版时间:1998-03
价格:2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0039584
丛书系列: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
图书标签:
  • 艺术 
  • 艺术与视知觉 
  • 设计 
  • 美学 
  • 阿恩海姆 
  • 艺术心理学 
  • 心理学 
  • 设计理论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艺术与视知觉》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当然是本好书,不过是对于原作的评价。我真的要质疑一下出版社的态度——纸质低劣也就罢了,起码的较对有没有?错字人名错误就不说了,图也有错误而且印的非常粗糙,后半本阐释三度空间的视觉理论的时候作者用了很多相当于立体几何的图。图上的标记一团糊abcdefg完全分不出全...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还是比较有才的,涉猎面很广,还是有深度的。这本书看了一部分了,有些吃力,怀疑是不是翻译的不好,我想应该有翻译的原因吧,再者这本书有些东西费了一张纸来说最后告诉你的却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而且这道理我们都明白,我有点不能接受。  

评分

这本书,是从事有关于艺术方面工作的人们都应该读的书,虽然语句比较晦涩,稍不留神就会读不懂,但是里面所讲述的每一个点,都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视觉与心理是这样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还是比较有才的,涉猎面很广,还是有深度的。这本书看了一部分了,有些吃力,怀疑是不是翻译的不好,我想应该有翻译的原因吧,再者这本书有些东西费了一张纸来说最后告诉你的却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而且这道理我们都明白,我有点不能接受。  

评分

写在最前面,这本书给三颗星真不是不好,因为我无法判断,所以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个人不推荐,因为真心很难读下去。要么就是像我一样,花了3个月,慢慢读,也不是特别走。 好吧,开始写书评。因为对这本书的理解不是特别深,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中间肯定也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强调艺术中的先天视觉要素。核心是一种「力」的「经济学」,即强调所有知觉物都能引起心理上等价的活动(不幸的是作者将这个等价归因于神经的物理式的模仿运动),因此知觉对象中存在着各式的「力」,大脑则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吸纳这种力(一种「经济原则」),因此会对知觉对象加以简化。简化所借助的便是一些先天的(而非文化的)结构,其中部分在格式塔心理学内部有分析,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分析。试图将知觉的核心归结到先天似乎是在迎接一种「普遍性」的艺术,后续学科发展则背道而驰,仅仅保持了一种知觉结构的可分析性(吉布森除外,他强调的是知觉的不可把握)。比较意外的是作者对色彩认知的分析(猜测)基本都对了,运动和空间的部分倒是有些问题。引用弗洛伊德虽少,观念模式显然受弗洛伊德影响较大。翻译和插图都不太行。

评分

购于川大北苑 ,因为硕士论文的一句话,了解到了作者其他的著作,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书。

评分

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强调艺术中的先天视觉要素。核心是一种「力」的「经济学」,即强调所有知觉物都能引起心理上等价的活动(不幸的是作者将这个等价归因于神经的物理式的模仿运动),因此知觉对象中存在着各式的「力」,大脑则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吸纳这种力(一种「经济原则」),因此会对知觉对象加以简化。简化所借助的便是一些先天的(而非文化的)结构,其中部分在格式塔心理学内部有分析,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分析。试图将知觉的核心归结到先天似乎是在迎接一种「普遍性」的艺术,后续学科发展则背道而驰,仅仅保持了一种知觉结构的可分析性(吉布森除外,他强调的是知觉的不可把握)。比较意外的是作者对色彩认知的分析(猜测)基本都对了,运动和空间的部分倒是有些问题。引用弗洛伊德虽少,观念模式显然受弗洛伊德影响较大。翻译和插图都不太行。

评分

翻译很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