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
荷马,传说为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到前9、8世纪之间。
原本想提名作《辛巴达在希腊》。 因为奥德赛在海上的种种遇险和岛上奇遇与那位阿拉伯人太像了。只不过辛巴达遇上的是人,是怪,是妖。奥德赛遇上的却都是神。排除成书时间的先后,中国的唐三藏也可以算一个旅途不顺的典型。只不过,前两者走的是海路,三藏法师走的是陆...
评分返乡,在神与人之间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 摘要:本文试图为讲述了一个人的返乡旅程的《奥德赛》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即深入到奥德修斯面对的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隐藏在其后的推动性力量。在此它们是两种恰可以辨认出的观念:人性和命运感;前者体现于主角所...
评分 评分在奥德修斯的回乡漂泊过程中,他在女神卡吕普索的岛上被困的时间最长——整整七年时间,也正是在卡吕普索那里,奥德修斯做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选择:拒绝了卡吕普索把他变为不死的神明、成为她丈夫的请求。奥德修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如果我们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考虑卡...
评分作为一部古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奥德赛》具有人类文学的一些原始性。首先,荷马创造的许多桥段与事件是为了把多个时空串联起来,是为了在同一本书里讲述故事A、B、C、D,如同《一千零一夜》巧妙地把数十个故事安排到一个大的剧情里。古代地作者们借一本大部头来完成收纳整理...
奥德赛中几次reunion, 我最喜欢最后一段,即他与父亲的重逢。审慎的奥德修斯在忠仆妻儿面前,几乎都忍住了情,只有对父亲,一开始他“要前去把我的父亲略作试探”,却在与老人问答后终于忍不住扑上前抱住父亲亲吻(但这一家子可都够审慎的,笑)。又想起多年前在豆瓣曾读到一则日记,九岁的小女孩读完英文版伊利亚特后与父亲交流,父亲给她的建议是,原文会比这棒很多……于是她开始学习古希腊语。如果不是同时在看另一册文本解读,不通古希腊语的我不会明白,奥德修斯在山洞里战胜独眼巨人的诡计,其实还有另一层精妙之处。去年末今年初读荷马史诗是无心插花,体验却很好。如果这也是旅程,希望中译本不是最后一站。(别忘了“尤利西斯”和"Ithaca"...)
评分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和戏剧般的矛盾,希腊时代的想象力,扯开大脑的边界。
评分漂泊的人还是想回家
评分叙事手法相当惊人,居然是有三条叙事线索并行出现,”木马计“居然是在一段简短回忆中的风清云淡,足见沧海横流。后世大部分叙事技巧都能在此找到渊薮。从其历险来看,遭遇的所有群体都是放牧牛羊,无一牧马,可以推测其历险几乎都在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未能进入黑海,反之,马匹驯养及其人群当时也未进入巴尔喀阡山西南。
评分《奥德赛》就是西方的《西游记》,按照时间顺序,《西游记》是东方的《奥德赛》才对。看《奥德赛》是为看《尤利西斯》作准备,意想不到的好看,一天一夜就看完了。据说这个不是最佳译本,杨宪益先生的《奥德修纪》才是最佳版本,有必要再看一遍。有人诟病这个译本注释太少,但我觉得这是优点,我不是搞研究的,很多神明跟地名我都忽略,搞清波塞冬、雅典娜、宙斯还有其他几个主要神明就行,地名也就是只有几个有用的,而且出现次数很多,想忘也忘不了。若真要较真,每页都得花掉四分之一页在注释上。我最佩服的是古希腊人把人性、情欲的认知赤裸裸体现出来,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也曾向这一高度努力过,可儒家思想的独大把这一切扼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