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小书: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著名历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及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中国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上古史、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古史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年初和一友人探讨中国思想潮流,此君提到了《春秋公羊传》,认为《春秋》是孔子为后世立下的政治宪法,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大抵逃不出这个范畴。一旦到了社会失去方向的时候,人们大抵也是要托古改制的,第一次是王莽代汉,第二次是戊戌变法,第三次大概就是现在了吧。 这样的说...
评分 评分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阅读感不是特别好,个人的认识里顾先生更多是学术领袖的才干,当然他的书我会继续读,慢慢体会。仅就这本书来说,应该是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范式,将汉代学术史简略的系统化,语言平易,时抒己见。 有两点感想,疑古太甚,下结论太武断,...
评分 评分老子是远远后于孔、墨、孟的晚辈,只是汉初时期道家意识形态的需要,让老子就这样“提早出生”,因此有“黄老之说”并授学孔子。—这个观点有意思,赞!顾先生的疑古辨伪很有点道理。
评分汉朝的儒生吸收方士的阴阳五行思想缘饰吏治,与统治者相互利用。由于五德终始说等深入人心,王莽篡汉也不得不符合这一点,为此儒生们篡改历史,重新塑造了上古帝系。前言:“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叙述‘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形成过程的历史书”。在经学问题上受康有为、钱玄同影响而偏颇,也是时代使然。
评分一直以为古史辩派太专业不敢碰,但这本其实完全可以充当秦汉史通识读物。发凡起例的工作清人和康有为已经做了,顾胜在一语破的,指出造伪的结果便是中国古史的层累,从文献角度看伪书也有价值,只有接受了历史经过修改的事实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顾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序文中,正文就是举例复述,反而不好总结出什么。PS:我就说怎么老记不住汉主哪一德呢,原来变了这么多次。其实我们应该大力发扬儒生的计算和逻辑能力:设X朝为火德,问黄帝是哪一德,应为哪一德,是否需要引入参数少皞?(昨天看豆众取笑一些人把当年在BBS上编的猴子实验当作科学常识,居高临下的样子仿佛耍猴人,却不反思编这种实验的人的动机,不也像编织谶纬的儒生,只管造假不管影响,抓住的是代代皆有迷信的弱点,当时是王权,今天是科学,手段都不怎么光彩)
评分从来是听别人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差得很,我也就人云亦云地说了,其实连读也没读过。顾颉刚这本小书却把我好些个历史观都掰弯了,连带康有为也得读读了。史家的气魄和格局,在这部小书里有最好的体现。鼎力推荐。
评分感动,感动,回味无穷,短短不到两百页篇幅,逻辑严密,考据充分,文字平和。于我如白日惊雷酷暑雨瀑,谈笑间轻扒掉双手紧提住的儒家层层裤子中的几层,鉴于现今新儒家旧儒家方士谶纬愈演愈烈,此书仍富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望此书能给更多的人带去辩伪求真的启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