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现代人寻求宁静生活与精神归宿的故事。敏感孤独的乔纳森,忧郁寡言的博比,特立独行的克莱尔,三个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和内心创痛的人,出于对真正的家的追求而走到了一起。他们俩俩相爱,试图在一种另类家庭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接近了幸福。小说以深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代美国青年的内心渴望。
——————————————
坎宁安是一位极富天赋的作家,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琐事他也能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其精致之处。
——《纽约时报》
坎宁安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寻常而又与众不同的角色,他们是作者写作技艺的最佳明证。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无需任何华丽词藻的推荐,因为它的内容说明了一切。
——《华盛顿邮报》
迈克尔•坎宁安(1952-)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
目前在耶鲁大学担任创造性写作课程教授。
1990出版《末世之家》,受到广泛赞誉。
1995年获得怀廷作家奖。
1998年作品《时时刻刻》获得巨大成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笔会/福克纳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妮可•基德曼凭借该部影片摘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99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2005年作品《试验年代》同样备受好评。
2011年作品《夜幕降临》长居《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榜。
读《末世之家》的过程并不像《质数的孤独》那样顺利,那样带给我微小、却悲伤到澎湃难以抑制的感情。我甚至是在意识的反复清醒与失重中进行完这场漫长而又疲惫的旅行。也许是因为两者虽然同样写爱与孤独,同样采用了不同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写法,但相比于《质数的孤独》...
评分 评分Clare and Rebecca belong to the living world, Jon and Bobby belong to the other, the one which houses the dead, the unruly, and the forever present.
评分本书具有迷离的艺术感和近乎病态的美感,大量引入音乐,阅读时并未亲耳听见,却感到文字的背景仿佛萦绕着民谣的寂寥和深情,时而变幻为摇滚的喧嚣,带着绝望的哭腔。坎宁安用细腻得近乎粘稠的文字,让伤感与温暖交织,如同耳语低诉,充盈在篇章之中,极具审美价值。 《末世之...
评分看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空虚,一种无法言说无法弥补的缺失! 每个人的性格都应与他的过往、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始终认为,我们的身上都潜藏着父辈母辈的影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了他们的言行,即使再大的隔阂之下,在我们的性格深处都隐藏着他们的影子,他们对...
對Jonathan相當有感。重新思考了"家"的定義。三終究是個不穩定的數字,尤其涉及到關係時。 "我們寄望於一種不同的愛,一種能理解並寬容我們人類的弱點,卻不貶低我們關於自身更崇高想法的愛。這似乎是可能的。如果我們不橫衝直撞,不巧取豪奪,如果我們不慌不忙的話,一種既考驗人又能滋養人的愛就有可能出現。" (Jonathan)
评分冲着Cunningham的名气买的,一度读不下去,一度无法释手,阅读的过程比故事本身还峰回路转。
评分某种意义上的《时时刻刻》前传
评分因为不安,才拼命与什么捆绑在一起
评分冲着Cunningham的名气买的,一度读不下去,一度无法释手,阅读的过程比故事本身还峰回路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