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诗学

移动的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李凤亮
出品人:
页数:366
译者:
出版时间:2012-3
价格:4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6680127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古代文论
  • 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
  • 海外视野
  • 比较诗学
  • 中国诗学
  • 比较文学
  • 诗学
  • 移动
  • 媒介
  • 文化研究
  • 数字人文
  • 新媒体
  • 艺术理论
  • 传播学
  • 技术与文化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古典文论;港台及海外新儒学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建构等。

作者简介

李凤亮,1971年生,江苏阜宁人,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持青年项目2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文学评论、随笔100余篇,出版《沉思与怀想》、《对话的灵光》、《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批评的文化之路》等论著、合著5部。曾获广东省文学评论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并作类二等奖(合著)等。

目录信息

总序
引言 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
**节 海外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论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几种形式
第三节 建立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全球视野与整体观念
**章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古典文论
**节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
第二节 跨文化对话中的道家美学
第三节 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
第四节 刘若愚、叶维廉之于当代文论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港台及海外新儒学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节 道德理性与中国艺术精神
第二节 人格修养与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
第三节 修身与“中国艺术精神”话题的转换
第三章 “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建构
**节 开拓: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现
第二节 延展:高友工的“抒情美学”及其追随者
第三节 多元:“抒情传统”在台湾
第四章 中国文学传统的海外发扬
**节 诗词“传道士”
第二节 “兴发感动”说
第三节 词学理论的建构
第五章 传统文论话语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节 夏志清:中国传统之“感性”存在
第二节 王德威:彼岸的中国“想象”
第三节 黄维棵:文论雕“龙”者
第四节 张错:“书剑江湖”之古典与孤独
结语 传统话语·现代意识·比较视野
**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现代性批判
第二节 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
第三节 移动的诗学
附录 字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
**节 “知人”:回到中国的有机世界观
第二节 文本细读与文化观照的打通
第三节 术语与文体
第四节 差异的认同与理性的回归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中国古代文论历史久远、含蕴深刻,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学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更侧重于从“当下视域”对古代文论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实现“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的“视界融合”。《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关照的海外视野》,不是以...

评分

中国古代文论历史久远、含蕴深刻,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学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更侧重于从“当下视域”对古代文论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实现“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的“视界融合”。《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关照的海外视野》,不是以...

评分

中国古代文论历史久远、含蕴深刻,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学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更侧重于从“当下视域”对古代文论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实现“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的“视界融合”。《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关照的海外视野》,不是以...

评分

中国古代文论历史久远、含蕴深刻,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学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更侧重于从“当下视域”对古代文论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实现“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的“视界融合”。《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关照的海外视野》,不是以...

评分

中国古代文论历史久远、含蕴深刻,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学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更侧重于从“当下视域”对古代文论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实现“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的“视界融合”。《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关照的海外视野》,不是以...

用户评价

评分

part 3

评分

part 3

评分

总结介绍性用书,对于近些年海外文艺理论研究进展和代表讲的还是满清晰的……

评分

从港台或内地“流散”至“他方”的经历,使海外华人学者,一方面能对异域批评理论作近距离移植,另一方面又能对中国文学问题采取远观姿态。这种“近取远观”的态度,为中国传统文论的研究带来了“另一种声音”,其中隐含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学术话题:既有研究立场、方法论上的,也有理论观念、学术观点上的。 而海外学人与国内学者在学术规训上的差异和言说位置上的区别,则打破了过去中国文学研究单一封闭的视角,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且目前已从某种边缘状态向中心地带滑动。

评分

从港台或内地“流散”至“他方”的经历,使海外华人学者,一方面能对异域批评理论作近距离移植,另一方面又能对中国文学问题采取远观姿态。这种“近取远观”的态度,为中国传统文论的研究带来了“另一种声音”,其中隐含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学术话题:既有研究立场、方法论上的,也有理论观念、学术观点上的。 而海外学人与国内学者在学术规训上的差异和言说位置上的区别,则打破了过去中国文学研究单一封闭的视角,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且目前已从某种边缘状态向中心地带滑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