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朱大可,上海人氏,早年指陈时弊,妙语喷人,开创一代酷评之风,赢得“一剑封喉”之美誉;后留学澳洲八年,归国后重出江湖,嬉笑怒骂间直指当下文化之精神病灶,寻求自由知识分子之独立声音。有《燃烧的迷津》《话语的闪电》《流氓的盛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等作品盛行坊间。
记得看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的《遥远的绝响》时,余秋雨说:“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我对此一直印象深刻,而且觉得当代,就是一个后英雄时代,除去五四时期的一些大家,实在再难发现什么伟大独特的文人。看完这本书,写到的就是这个,朱大可...
评分有一句:2005年,是中国文化史中最奇特的一年。一方面是学术掮客大肆推销儒家经典,一方面是大众媒体炒作文化呕像,这种尖锐的对比,显示了文化价值体系的严重分裂。 作者这里指的是百家讲坛和芙蓉姐姐、全部超女还有众多丑角,一针见血的把中国文化的两个发展方向指了出来,虽...
评分行走的独白 ——行走,以便必要时可以步入歧途。 我们被严肃地告知:我们的身体机能正在发生着惊人的退化。一部叫做《机器人瓦力》的好莱坞动画片,预言了当代人的奋斗目标——一颗硕大的头颅镶嵌在比它更大的肚子上,其余各部分都已退化成了可有可无的盲肠——机器“瓦”走...
评分孤独,也是文化的一种力量 ——读朱大可的《孤独的大多数》 ■禾刀 长期以来,作为文化观察者也是批评者的朱大可,就像一位始终站在文化河流岸边的旁观者,任凭河流喧哗,始终以自己冷峻的目光与独立的判断力,洞察着眼前奔涌的一切。 朱大可的文字细腻而又清澈,尖锐...
评分行走的独白 ——行走,以便必要时可以步入歧途。 我们被严肃地告知:我们的身体机能正在发生着惊人的退化。一部叫做《机器人瓦力》的好莱坞动画片,预言了当代人的奋斗目标——一颗硕大的头颅镶嵌在比它更大的肚子上,其余各部分都已退化成了可有可无的盲肠——机器“瓦”走...
批评家也很难做到行行都懂吧,于自然处强说出意义来,不是愤怒的葡萄,很难有爱啊。
评分朱大可式的思考与批判,为年轻人更多了解中国的渠道。
评分或许作者将自己也列为了这大多数的孤独者之一,因而喊出了那“只有精神孤寂的作家才有望喊出善世的大音”的豪迈壮言。“创造”这类思维性活动必定是孤独的衍生品,然而“三个和尚”的故事说多了也只剩娇嗔了。
评分以一种孤独的距离感作为姿态,剖开文化的肌肤,直言不讳地讥诮,不藏锋芒地讽刺,冷眼审视文明的疾病,细品来深觉其是对《兄弟》里那样“生活在裂变中裂变,悲喜在爆发中爆发”群体命运的深切哀悼。民族的记忆与文化,不遗忘只是第一步,到知耻与反思都已经太稀有了
评分理性、有深度的睿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