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反乌托邦 科幻 小说 艾拉·莱文 美国文学 美国 这完美的一天 文学
发表于2025-02-02
这完美的一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这完美的一天》以崭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科技治国论下的乌托邦”的社会生活图景:大家说同一种语言,吃一样的食物,喝一样的饮料,穿一样的衣服。没有名字,每个人都靠一个由九个字母数字组成的代码来区分彼此。人们被告知在哪儿住,吃什么,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育,从事什么工作。所有人都会在62岁时死去。整个社会由一台电脑控制。人们每天都得接受注射,麻木是所有人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很满意这种生活。
数年后,由于一次未能预测到的大地震,“大家庭”成员们的常规性治疗被耽搁了数日,有些成员的知觉力得到复苏,头脑变得清醒,思维也活跃起来,开始质疑起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并策划逃离了“统一电脑”的束缚,奔向自由的马霍卡岛。然而,这座“自由之岛”并非真正的“天堂”,它是“统一电脑”专门为那些“无可救药的人”安排的……
艾拉•莱文(Ira Levin,1929~200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美军通讯部队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获得成功后,曾改行编写舞台剧。1967年根据妻子怀孕经验写成《失婴记》(Rosemary’s Baby),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带给美国文坛与好莱坞影业难以抹灭的影响。1976年的惊世之作《巴西来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预告了世纪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与间谍两种类型小说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国最佳剧作奖”。1997年出版《失婴记续集》(Son of Rosemary)后宣告封笔。莱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剧作之外,他只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然而每一部小说都脍炙人口,一经出版便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并被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他曾数次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奖和其他文学大奖,为当今美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2003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授予他“推理大师奖”,是对其毕生创作经历的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之王史蒂芬•金对莱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艺超群的瑞士制表巨匠,我们这些人看来像打工的三流货。”2007年11月12日,莱文因心脏病病逝于曼哈顿自家公寓,享年78岁。
《这完美的一天》创作于1970年,小说通过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的社会画卷,深刻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理想产生的幻灭感和悲观情绪,堪与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四大反乌托邦小说。
所谓“四大反乌托邦之一”的小说,托了“九九文库”的福,翻译一般,装帧一般,后勒口还有错别字。小说思路基本就是科幻+1984,我居然用两天干掉了这么厚的书……
评分3.5
评分还可以,三星半。故事精彩,情节曲折。尤其第一章很好,很有技巧。但后面像好莱坞大片,英雄拯救全人类,就有点无聊了。情节虽然很精彩,很有想象力,但写人性还是比较薄弱、幼稚的,毕竟是通俗小说。和《美妙的新世界》比较,差距还是有不小。周末连看两天,不错的消遣小说。
评分比较不错的反乌托邦小说,但是离“三大”还是明显有些差距
评分A world desired by Wesleyan liberals
首先主角有些过人之处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不然怎么叫主角对吧.其实一直下来都还好,但是看到后来,越发觉得统一电脑靠药物来控制人民的做法,太简单,也太bug了.比起1984,以主角为代表的人民想要靠自发的想法来萌生反抗年头根本是不可能的,强如主角也要靠意外才唤起记忆,但也...
评分文Shirleysays 有一种社会:财产是公有的;人人都是平等的;物资是按需分配的;大家穿着是统一的;就餐是在公共餐厅的;病痛是免费治疗的;官员是秘密选举的。它就是空想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所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其中蕴涵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你愿意成为这种社会...
评分 评分 评分一个人很容易恐惧《1984》里的那个世界。 不是在和这个国家打仗,就是在和那个国家打仗,所有本能都被压抑,普通人在生存线附近挣扎,吃穿用度总是窘迫,真相永远在被修改,最后再没有人知道,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癫狂之中。 一个人也很容易厌恶《美丽新世界...
这完美的一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