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说。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真实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就行文而言,又蕴藉含蓄、寓意深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
塞尔维亚作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与艺术家协会成员。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代表作《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铁幕》(1973)、《圣马克的马》(1976)、《青铜器》(1979)、《俄罗斯猎犬》(1979)、《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翻过来的手套》(1989);诗歌散文集《最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88年获南斯拉夫最佳作品奖)、《风的内侧,又名海洛和利安德尔的小说》(1991)。 近作有剧本《永恒之后的一天》(1993)、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1995)、短篇小说《鱼鳞帽——艳史》(1996)。
写作、梦境与上帝 引言: 《哈扎尔辞典》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出版于1984年的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奠定了帕维奇在世界文坛的大师级地位。小说用辞典体描述了哈扎尔民族扑朔迷离的传说,被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康弗评为“一部包罗万象的、饶有趣味的小说...
评分《紐約時報書評雜誌》(見《紐約時報》的網站)在1988年11月20日,由Robert Coover撰寫的書評裡曾提到這個問題,他說這兩種版本的差別就像左右手大拇指的指紋一樣,只有15行,「其差別的細微處引人入勝(appealingly subtle),但像出版商那樣稱之為『至關緊要』(crutial),...
评分《紐約時報書評雜誌》(見《紐約時報》的網站)在1988年11月20日,由Robert Coover撰寫的書評裡曾提到這個問題,他說這兩種版本的差別就像左右手大拇指的指紋一樣,只有15行,「其差別的細微處引人入勝(appealingly subtle),但像出版商那樣稱之為『至關緊要』(crutial),...
评分春节的时候我很无聊,竟然一次也没有打开电视,即便打开,也是为了敷衍自封为我长了眼睛的尾巴的女儿,有一种说法,创世主看重的是你的意愿,而不是你的举止,所以,我竟然一次也没有打开电视。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提着一口袋烟花鞭炮,拢着羽绒服的领子扣着帽子赶到两群珠...
评分《哈扎尔辞典》的作者意在开启无数道阅读之门,以每一个词条开始一条不同的阅读之路,然而并不承诺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同一个迷宫中心。因此这里并不意在提供一种唯一正确的解释,因为作者自己也已说明,圣书有四种不同层次的意义,它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进行阐释与领悟。 小...
图书馆的书,有好心人为其中某些词条标上了页码,也决定了我只能匆匆按页码读上一遍而不是随心所至探寻这个庞大的故事。一直不不喜欢后现代派小说,整个形式的支离破碎妨充满了一种企图,但有时只觉充满新意。这书用词条的方式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以梦和神话为核心将人物联系在一起,其间充满了我无法抗拒的华丽想象,比如一上来那个阴镜和阳镜的故事,还有种种奇妙的比喻。但由于阅读方式的偏差,导致我始终抓不住这书的核心,在宗教选择上的各执一词,捕梦者和两个互相托付梦的人的同死,对死亡的体验。或许试图理解梦境的,本就皆是虚妄。
评分奇书
评分图书馆的书,有好心人为其中某些词条标上了页码,也决定了我只能匆匆按页码读上一遍而不是随心所至探寻这个庞大的故事。一直不不喜欢后现代派小说,整个形式的支离破碎妨充满了一种企图,但有时只觉充满新意。这书用词条的方式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以梦和神话为核心将人物联系在一起,其间充满了我无法抗拒的华丽想象,比如一上来那个阴镜和阳镜的故事,还有种种奇妙的比喻。但由于阅读方式的偏差,导致我始终抓不住这书的核心,在宗教选择上的各执一词,捕梦者和两个互相托付梦的人的同死,对死亡的体验。或许试图理解梦境的,本就皆是虚妄。
评分政治隐喻最后通过补篇二破除掉了,本书就是谎言词典,因为谎言就是回忆,而回忆又是魔鬼,只有P293这个历史循环的钥匙,生死一瞬(对比阴阳本),能够找到打碎过去和未来间鸡蛋的基督复活,从而将破碎如哈扎尔陶瓶的本书拼合起来,找到“我置身之处便是我之极限”,同时也是作者未说的“我置身之处便是亚当之开始”。
评分图书馆的书,有好心人为其中某些词条标上了页码,也决定了我只能匆匆按页码读上一遍而不是随心所至探寻这个庞大的故事。一直不不喜欢后现代派小说,整个形式的支离破碎妨充满了一种企图,但有时只觉充满新意。这书用词条的方式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以梦和神话为核心将人物联系在一起,其间充满了我无法抗拒的华丽想象,比如一上来那个阴镜和阳镜的故事,还有种种奇妙的比喻。但由于阅读方式的偏差,导致我始终抓不住这书的核心,在宗教选择上的各执一词,捕梦者和两个互相托付梦的人的同死,对死亡的体验。或许试图理解梦境的,本就皆是虚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