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於1881年11月28日在維也納齣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奧地利薩爾茨堡,1934年遷居英國,1940年獲得英國國籍,隨後在巴黎、紐約、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迴演講。1941年到達巴西裏約熱內盧,後移居巴西度假勝地彼得羅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該地和妻子一同自盡。
茨威格早年作為一個翻譯傢和詩人開始其文學生涯,翻譯法語詩人艾米爾·維爾哈倫等人的詩作,1901年齣版自己第一本詩集《銀弦集》。他創作的小說和撰寫的人物傳記以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膾炙人口,在讀者中保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在他身後齣版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是世人瞭解歐洲文化的經典名著。
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学校把所有海外学生统称为“Erasmus”。我当时也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海外交流项目要以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但是看了茨威格写了一页就明白了。 伊拉斯谟,这个四海为家的人文主义学者,这个茨威格笔下“西方所有从事著述和创作的人当中第一个有欧洲意识的欧洲人...
評分像伊拉斯莫这样自由,平和,独立的大儒历朝历代都有,古代的孔子,现代的胡适,只是他们在当世只能以文名,而无干预乎当朝,适之先生的大使工作许是个小例外。大众更易被路德这样激情,雄魄的英雄所激动,以暴制暴,周而复始。但欧洲已经走出这样的怪圈,愈发认识到伊拉斯莫的...
評分这本书翻译的还不错,读来很顺畅。不过茨威格本人就比较啰嗦了。(作者栏里的“许崇信”是什么人加上的?)对于一开始伊拉斯谟如何名动公卿、享誉欧洲没有讲得很明白,尚待继续阅读补充。书的精彩部分自然是伊和路德的论战。伊因为怯懦终于退出了文化的中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
評分伊拉斯谟,这位几乎快被世人遗忘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在茨威格笔下复活了。伊拉斯谟一生崇敬人性、理性、宽容、博爱、良知,信仰神学却远见地讴歌自由意志、思想独立,他对真理怀抱信心,相信真理自身的持久影响力“一种认知一旦通过语言被世人知晓,然后必定会通过纯粹...
評分可以不用把《異端的權利》《伊拉斯謨》當作加爾文和伊拉斯謨的傳記讀,兩本書都可以看做是世界政治基本形態的變形。加爾文和卡斯特裏奧,伊拉斯謨和路德(馬基雅維利)都是務實與理想,手腕與人道,和平主義者和憤怒化身等等多重衝突。
评分全部是激情 每一段都是澎湃的激情 都是抒情文 所以狗屁無用
评分2010-09-28 購於當當網。
评分茨威格寫的伊拉斯謨,分不清到底是伊拉斯謨還是茨威格自己。
评分感覺也是我的悲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