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相较于近乎厚上一倍的《中国哲学史》,同样为冯先生所著的简史一书,的确有些先生自序中自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的意思,然而先生也说“小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故而,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也”。 1946年至1947年...
评分通宵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真的是“毒药”,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让我了解什么是中国哲学,还让我简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 作者冯友兰,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享誉世界,成为人生必读书之一。韩国总统朴槿惠曾经特别推荐此书,使这本书重新再版,...
评分相较于近乎厚上一倍的《中国哲学史》,同样为冯先生所著的简史一书,的确有些先生自序中自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的意思,然而先生也说“小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故而,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也”。 1946年至1947年...
评分就我的阅读和思考判断,“中国哲学的精神”讲得好的有两个人,一为冯友兰先生,一为李慎之先生。冯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讲这个问题的;李慎之先生则是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中用专文的形式论述同样的问题。我今天主要沿着这两位先生的观点来谈这个问题...
评分前系主任的书,读起来倍感亲切。。。
评分发现冯先生仿佛还不处于"知"的状态
评分高山仰止
评分严格说来,这只算是一片中国哲学的光影,毕竟4500多年的思想文化不是区区三十余万字就可以说得完说得清的,况且中哲的语义精髓当在“不可说”,更何况这本是写给臭笨臭傻的美国学生的简介入门本……大师的文笔精当,清晰勾勒出了几千年的“哲学”史,先秦百家的朴素,佛道的超越空灵,至宋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突变理性且形而上,一大跳跃进步。哲无汉唐、有清,此线可明。而近人的拓荒建构,也可谓苦心孤诣。……录最后一句: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评分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 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觉悟不少 读来酣畅淋漓 身心舒适 觉字乃万妙之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