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历史著作中读不到的印度洋文明交流史
◎ 编辑推荐
☆ 为数不多的有关印度洋地区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文化和历史逐渐发生演变的著作
☆ 多视角的新航路开辟过程
☆ 长期被忽视的印度洋力量——非洲大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 内容简介
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 以及在西方入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作者理查德·霍尔通过非凡的叙述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表述了从 16 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
然而,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而在印度洋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 19 世纪中期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想必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启发意味。
◎ 媒体推荐
一次胜利:这本书出色而详尽地评述了深入印度洋地区的人对这片地区的民众造成的影响。很难相信,还存在其他书能与这部史诗般的作品相媲美。
——《企鹅世界历史》作者 J.M.罗伯茨
这本书是对印度洋地区的历史和在欧洲的殖民统治下其传统贸易逐渐衰亡的过程的全景式研究……它的主要成就在于将该地区的多种文明和多个民族错综复杂的历史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中世纪讲述奇闻的书……内容引人入胜,讲述的范围广泛到令人瞠目结舌,还写了很多能想象到的古怪事实。
——《独立报》威廉·达尔林普尔
这本书全面讲述了印度洋地区及其入侵者的历史……并且结合了学者的热情和一名优秀记者在选材和叙述方面的眼光与才能。这本书的史料详实而有趣。
——《星期日电讯报》约翰·格里格
理查德·霍尔是一名历史作家和记者,曾周游印度洋地区。他出生于 1925 年,在澳大利亚度过了一段少年时光。他在黑斯廷斯文法学校接受教育,曾在皇家海军的一艘驱逐舰上服役,后来去了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先是为伦敦的《每日邮报》工作,之后他在非洲生活了 13 年,在那里他是《赞比亚时报》的编辑。后来,他成为《观察家报》英联邦方面的通讯记者和《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1986 年,他创建了金融和政治公报《非洲分析》。他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探险家萨姆、弗洛伦斯·贝克和亨利·斯坦利,以及现代商业冒险家蒂尼·罗兰写过传记。
本书倾向性侧重东非海岸个历史描写。本书个介绍当中写是对“印度洋”个历史进行梳理,弗过相当明显,作者对斯里兰卡以东到马六甲个印度洋东半部分(也是一般东亚人更加熟悉,同东南亚联系在拉一道个区域)关注相当有限,在拉对印度个描写高头虽然有一眼段落弗成比例个充足(比...
评分 评分 评分1.前言页1注释1:这里把extend的宾语看成了an imaginary line,其实是the southern limit。 2.前言页2行1:“它的大小与整个地中海相当”是什么鬼? 3.前言页3行11:这里漏译一句话。 4.注意事项页:《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用英法双语撰写的,这里的说法错了。 5.页3题记:巴士拉在底...
评分一部跨越千年的印度洋区域历史,展开丰富的被遗忘的角落
评分还行吧,写印度洋历史的,印象最深的是写黑非洲的津巴人,食人族,整个族群看到活人和活物全部吃光,葡萄牙和苏丹们在蒙巴萨打的差不多了,整个津巴吃人族在城外,等葡萄牙人打败苏丹破坏城池抢完所有东西后,和津巴人达成协议,剩下的蒙巴萨人都给他们吃,结果全被吃光。黑非洲史确实够黑
评分填补了很多历史知识的盲区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个题目,可以总结为“印度洋本位主义”,作者也确实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娓娓道来,论述也基本上脱离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比较可惜的问题在于整本书可以更类似于“发现印度洋”这种命题,长于叙事,少于议论,印度洋究竟如何成为一个帝国,季风的影响究竟几何,印度、非洲、阿拉伯半岛、西方乃至东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其体系如何,分期如何,等等方面都可以大加拓展。
评分从伊斯兰到西方殖民侵略,五百年的印度洋风云政治史,国内印度洋相关的海洋史通俗著作甚少,本书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书中存留大量彩图地图文图档案,方便读者直观了解这段惊心动魄的冒险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