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五十余载而不衰,备受好评的西哲史教材全新再版
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从古典文籍到当代前沿一应俱全
◎ 编辑推荐
☆自1966年初版至今最新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课程大学入门教材
☆邓晓芒、匡宏翻译,何兆武作序
☆以“大视野”的眼光领略西方哲学史的纵深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最后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 译者简介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匡宏: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
◎ 名人推荐
“对于任何概览式的课程,以及以历史为专题,或围绕问题的课程,这本书都是一本出色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的来源。我将这本教材或其中的部分用于导论及其他课程已逾十年。没有那本书是一码通吃的教材,但这本几乎做到了!”
——菲利普·福捷(Philip Fortier),底特律大学
“这是我在作为哲学史讲师的工作中遇到的最好的一站式资料的教材。”
——乔尔·佩德尔(Joel Peddle),莫尔豪斯学院
“这是一本包含了阐释和一手材料的写作上乘、毛举缕析的教材,对西方哲学史提供了包罗万象的阐述。”
——迈克尔·图恩(Michael Tune),乔利埃特初级学院
“这是市面上最好的一卷本哲学史著作。”
——瓦尔特·奥特(Walter Ott),弗吉尼亚理工
◎ 著者简介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是范德堡大学的哲学荣休教授和法学荣休教授,他于1998年去世,享年80岁。他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商业和金融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于安德沃牛顿神学院取得神学学士学位,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他于1948年入职范德堡,并于1952年至1967年担任哲学系主任。在康奈尔学院任职校长五年后,斯通普夫教授回到了范德堡,直到1984年退休。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是田纳西大学马丁分校的哲学教授。他于伯里亚学院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于普渡大学取得了哲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独撰、合著了十本教科书,编注了十卷本《对休谟的早期回应》和五卷本《苏格兰常识哲学》。他是互联网哲学百科全书网站(www.iep.utm.edu)的创办者和总编辑。他的个人网站可以在www.utm.edu/staff/jfieser上访问。
【写在前面】 斯通普夫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是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其实之前看的是希尔贝克的版本,但是看了一半觉得写得不是很清晰易懂,就跑到图书馆里找其他版本。结果斯通普夫这本西哲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是最破的。 破到什么程度,就是连封面都没了。整本书皱...
评分 评分 评分斯通普夫、菲泽教授撰写的《西方哲学史》(第9版)无疑是一本煌煌巨著。在古今中外的近几百年的历史中,为西方哲学写史的不乏其人,所为之著作也自然是成百上页的巨著。在这么多的著作里,我偶然间遇到了这一作者、这一版本,想来是一种缘分;作为一个来自于非哲学专业却与哲学...
评分读完中文的哲学相关书,当然读这个英文版的比较好,毕竟有些哲学概念勉强翻译成中文也是很不贴切的。早先只有南方某大学偷偷以内部资料的名义翻印,现在北大来搞正版的了。虽然是贵了点(相对于翻印的来说,其实比市面上大多数的书有价值多了),怎么说这本书在中国也因此...
一切学科的终点都无限接近于哲学
评分我从来没有因为一本教材对其讲述的学科产生这样的看法:哲学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个不断思考往往需要推翻重来的过程。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有些地方真的看得津津有味,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纳的自然法、霍布斯、卢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功利主义、尼采、罗尔斯和诺奇克影响最深。
评分涉及哲学家生平的内容可以略做修订,中文初版(2003年)时一些国内尚未统一的译名这些年大抵有了主流译法。
评分斯通普夫第9版在每章结尾提供了简要的总结和供讨论或思考的问题,并且还在最后一章加上了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政治哲学部分。关于新近的哲学,斯通普夫提到,尽管同一理论将心理状态限制在大脑中,一种叫作功能主义的替代理论允许其他复杂的物理结构如计算机也拥有心理状态。重要的是产生心理状态的联结网络,而不是构成这些联结的具体的物理质料。一种重要的功能主义理论是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指恰当编程的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认知,而强人工智能则认为恰当编程的机器确实拥有认知心理状态。塞尔用他现已众所周知的中文房间论证批评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即使一个计算机程序貌似有意义地阐释一个故事的微妙之处,程序也并不真正以人类理解故事的方式那样理解故事。对塞尔而言,生物大脑对于人类心理是必须的,但心理状态无法仅根据大脑活动语言得到理解
评分虽然知道哲学史的书不能看太多,但还是总忍不住想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