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1926年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为上海市金山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已退休)。曾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十余年。长期以来着重研究中国中古时期( 汉魏六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著有《乐府诗述论》、《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增补本)、《文心雕龙・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望海楼笔记》等。与顾易生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七卷本)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励,并与杨明教授合作撰写《通史》中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本书十讲,分为五个专题,其内容密切相关,而中心则是讨论古时期十分昌盛的骈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利弊得失。第一、第二讲指出骈体当时文人认为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骈体文学的语言美;第三、第四讲论述骈体魏晋至唐五代骈体诗文在文坛占主导地位并受评论者的重视;第五、第六讲分析(文采)指骈体文学的语言美,文采过分则陷于柔靡不振,故须以质朴相济;第七、第八讲分析风骨指质朴的文风,提倡风骨、文采兼备,实即文质彬彬主张的具体化;第九、第十讲论述体貌风格是中古文论的一大议题,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两书中均占重要地位,而体貌、风貌、风格实际又以语言运用为主要条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是不是可以和罗宗强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结合起来读?
评分对文论的把握有利于对这段文学创作正确评价
评分王运熙先生此书是由十篇论文组成,其中大多数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最大的看点是,先生对文质论和风骨说的阐析,有理有据,突破了以往学者的很多误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风骨”的解释。不少学者以为,“风骨”的“风”是指思想内容,建安风骨首先表现为具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壮志。但是先生不盲从,而是细读《文心雕龙》,立足于文本,得出自己的结论。他认为,风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是指作品语言质朴而劲健有力。因此,建安文人意气慷慨激昂,只是作品具有刚健明朗文风的思想感情基础,并不能跟建安风骨划等号。
评分概念。会通。
评分王老师的论文合辑,好在佐证丰富详实,严谨什么的不必说了。篇目之间可以进行重组的嘛。。。好几篇其实是说一个东西。。。稍稍显得罗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