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老舍 小说 中国文学 中国 民国 近現代 在伦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表于2025-02-08
二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舍作品集04: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时写作的最后一个长篇小说,讲述的是马家父子在英国的生活和爱情故事。作者借此谴责了英国社会的民族文化偏见,同时也为国人的庸散懒惰、麻木不仁和不思进取而愤慨,表达了青年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市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
语言风格怪怪的也比较啰嗦,对英国人的描写也有点别扭。
评分老舍先生创作这小说时候还不到30岁,正赶上国家孱弱,内忧外患,又身在异国,结合这种创作环境,使得这本小说多了些民族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所以一方面觉得作者的抱怨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觉得还是作者的创作心态多少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扭曲影响。京腔是有趣的,但描述英国人觉得有些奇怪。对于最后时刻矛盾的收尾,是全书对于自己民族问题挖掘的最深之处,很是到位。老舍比起吴晗,还是伟大了很多倍,不知道为何,我总觉得王朔的某些写法和老舍很像。
评分“二马”这部小说,其中对于中国的内忧外患并没有太多提及,然而在内核上却显得更加前卫一些,种族歧视、自由恋爱等现代的爱情观念成为了这部小说的亮点,老马喜欢上温都太太,马威喜欢上温都小姐,而温都小姐和凯瑟琳都喜欢华盛顿,上演了一出三角恋,此外还有更为可贵的是为我们呈现了时代局限下在伦敦中国人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地位,中国古文物的流失、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中国工人的阶级分化,都很值得细细体会,老马带温都太太买戒指时的描写是比较经典的段落,还有马威和玛丽温都小姐的酒后乱性很是细腻生动,个人是比较喜欢这部小说的。
评分老舍先生早期作品,但炼字已成,那种于平淡间冷嘲热讽的调调已经开始跃然纸上,这才是怹老人家功力独到的地方。文明间的冲突自古以来就存在,《二马》明里是在写在英父子二人的爱情和生活,暗里却还是在写那段时期洋人对华人的歧视。不过说到底,哪怕是现在,谁又能说这些歧视不再了呢?
评分关于议论的内容可实在是扫兴啊!
对老马恨铁不成钢,对马威又惋惜他不够李子荣那么通透,(有时候把李子荣和马威看成一对璧人对话还挺甜哈哈)。这篇小说的话,我没有很讨厌的人,也没有喜欢得不得了的人,当然我很喜欢李子荣,但他只有一点择偶观太实际我并不是那么赞成,可能是以我现代的视角对他期待过高了...
评分为什么叫《二马》呢?因为这是关于马家两父子在伦敦的故事。这本书是老舍二十多岁写的,相比于其他作品,好像稍微差了一点点,不过还是比很多小说好上很多。 虽然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丝毫看不出结局的任何迹象,甚至到最后几页的时候,有一点仓促结尾的...
评分就像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出生背景不一样,会造成不一样的性格,乃至形成不一样的命运。每个时代的背景不同,那个时代的思想自然也是有局限性,你能完全怪老百姓愚昧无知自私自利吗?国民的素质气质不是国家培养的吗?老百姓被压迫了几千年,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自尊自爱,只有卑躬...
评分老先生可谓文学巨擘, 但《二马》是我认真看过的他的第一本书。 拙笔写不好书评,就记录一些感想吧。 去年在杭州有幸听场舒乙先生的讲座。 竟然搜到一篇有关文章: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505/ca1504349.htm 舒乙先生谈到了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 谈到了老舍先生的作...
评分《二马》是老舍所写的一本关于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之书,在这本书里,我们通过二马的经历、行为以及在英国受到的种种屈辱,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那个时候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夸张一点来说,就是现实版的恶魔,人人避之而不及,只是这个恶魔是被人们所讨厌所憎恶所嫌弃的恶魔...
二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