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文學史(上下)

台灣新文學史(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聯經
作者:陳芳明
出品人:
页数:831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1-2
价格:NT$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083899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陳芳明
  • 台灣文學
  • 文學史
  • 現代
  • 现当代文学
  • 歷史
  • 文学
  • 台灣
  • 台湾文学
  • 新文学
  • 文学史
  • 台湾文化
  • 现代文学
  • 历史研究
  • 文学发展
  • 本土文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

.

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

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

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

《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

.

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

《台灣新文學史》,華人世界驚嘆

.

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

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

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

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

.

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

.

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

.

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

.

《台灣新文學史》全書近50萬字,共分24章,陳芳明以獨到觀點評論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本書同時附錄台灣文學史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面貌。

.

《台灣新文學史》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一步一步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顯現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以豐富的藝術技巧向世人展現美麗的文學台灣。左翼文學、皇民文學、反共文學、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眷村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馬華文學、留學生文學……均一一羅列在內。

.

《台灣新文學史》的出版,堪稱近年來台灣文壇及社會的重要大事。

作者简介

陳芳明

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1947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

陳芳明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例如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等;其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而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在在呈現了高度文學造詣。

在文學創作之餘,陳芳明的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

2011年,陳芳明終於完成歷時十二載的《台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台灣文學閱讀視野。

目录信息

上冊
.
序言:新台灣.新文學.新歷史∕陳芳明
第一章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
後殖民史觀的成立
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
重新建構台灣文學史
.
第二章 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
殖民體制的建立
新興知識分子的角色
台灣文化協會:大覺醒時代的到來
文學觀念的奠基
語文改革的發端
.
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
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
張我軍:批判舊文學的先鋒
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
.
第四章 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
《台灣民報》的文學成就
鄉土文學論戰及其影響
文學運動中聯合陣線的構成
.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
文學結盟風氣的興盛
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及其意義
.
第六章 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
楊逵與一九三○年代的左翼作家
王詩琅、朱點人與都市文學的發展
一九三○年代的新詩傳統
.
第七章 皇民化運動下的一九四○年代文學
戰雲下的文學社團:《文藝台灣》與《台灣文學》
呂赫若:以家族史對抗國族史
龍瑛宗:虛無的自然主義者
.
第八章 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
台灣文學奉公會與台灣作家.
張文環:台灣作家的苦悶象徵
西川滿:皇民文學的指導者
皇民文學考驗下的新生代作家
.
第九章 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與頓挫
再殖民時期:霸權論述與台灣特殊化
日據時期作家與文學活動的展開
來台左翼作家與魯迅文學的傳播
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文學的衝擊
.
第十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文學認同與論戰
吳濁流孤兒文學與認同議題的開啟
戰後第一代作家的誕生
認同焦慮:台灣文學定義與定位的論戰
.
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
戒嚴體制下的反共文藝政策
戰鬥文藝與一九五○年代台灣文學環境
反共文學的發展及其轉折
.
第十二章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文學局限與突破
鍾理和與《文友通訊》的台籍作家
陳紀瀅與反共文學的發展
林海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文壇
.
第十三章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
聶華苓與《自由中國》文藝欄
夏濟安與《文學雜誌》
.
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
現代主義路線的確立:「藍星」與「創世紀」詩社
《現代文學》的崛起
從《筆匯》到《文季》:現代主義的動力與反省
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主義
新批評在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實踐
.
第十五章 一九六○年代台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
流亡小說的兩個典型
內心世界的探索
現代小說的轉型
留學生小說蔚為風氣
.
.
下冊
.
第十六章 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
詩的高速現代
現代詩的抒情傳統
.
第十七章 台灣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
台灣女性詩學的營造
台灣女性散文書寫的開創
台灣女性散文的現代主義轉折
.
第十八章 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
《台灣文藝》:日據時代與戰後世代的傳承
鍾肇政:台灣歷史小說的創建與擘畫
葉石濤:本土文學理論的建構
《笠》詩社的集結:從現代主義到寫實主義
挖掘政治潛意識
.
第十九章 鄉土文學運動中的論戰與批判
鄉土文學之匯流成為運動
新世代詩社與新詩論戰
新詩論戰的延續:《秋葉》與《家變》受到批判
蘋果與玫瑰:帝國主義的批判
季季的意義:鄉土與現代的結合
一九七○年代台灣小說的前行代
.
第二十章 一九七○年代台灣文學的延伸與轉化
宋澤萊小說藝術的成就
戰後世代本地作家的本土書寫
鄉土文學運動中的詩與散文
七○年代朱西甯、胡蘭成與三三集刊
.
第二十一章 一九八○年代台灣邊緣聲音的崛起
台灣文學正名論的展開
一九八三:性別議題正式登場的一年
台灣同志文學版圖的擴張
台灣政治小說崛起的意義
原住民意識的覺醒及其文學
散文創作與自然書寫的藝術
.
第二十二章 眾神喧嘩:台灣文學的多重奏
一九八○年代後現代詩的豐收
後現代小說的浮出地表
一九八○年代回歸台灣的海外文學
馬華文學的中國性與台灣性
.
第二十三章 台灣女性文學的意義
施叔青小說的歷史巨構
台灣女性小說的崛起及其特色
一九八○年代女性詩的特質
從漂泊旅行到自我定位的台灣女性散文
.
第二十四章 下一輪台灣文學的盛世備忘錄
齊邦媛與王德威的文學工程
一九九○年代至新世紀的文學造詣
迎接新世紀的文學盛世
.
台灣新文學史大事年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近十餘年,隨著各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的紛紛成立,台灣文學成為顯學,台灣文學史即使在中文系裡,也已成重要的必選修課之一。然而遺憾的是,關於這門課,一直都沒有適當的教科書。大陸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或「概論」),意識形態色彩過於強烈,文學解釋及歷史解釋都很不令人...

评分

近十餘年,隨著各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的紛紛成立,台灣文學成為顯學,台灣文學史即使在中文系裡,也已成重要的必選修課之一。然而遺憾的是,關於這門課,一直都沒有適當的教科書。大陸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或「概論」),意識形態色彩過於強烈,文學解釋及歷史解釋都很不令人...

评分

近十餘年,隨著各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的紛紛成立,台灣文學成為顯學,台灣文學史即使在中文系裡,也已成重要的必選修課之一。然而遺憾的是,關於這門課,一直都沒有適當的教科書。大陸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或「概論」),意識形態色彩過於強烈,文學解釋及歷史解釋都很不令人...

评分

近十餘年,隨著各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的紛紛成立,台灣文學成為顯學,台灣文學史即使在中文系裡,也已成重要的必選修課之一。然而遺憾的是,關於這門課,一直都沒有適當的教科書。大陸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或「概論」),意識形態色彩過於強烈,文學解釋及歷史解釋都很不令人...

评分

近十餘年,隨著各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的紛紛成立,台灣文學成為顯學,台灣文學史即使在中文系裡,也已成重要的必選修課之一。然而遺憾的是,關於這門課,一直都沒有適當的教科書。大陸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或「概論」),意識形態色彩過於強烈,文學解釋及歷史解釋都很不令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教材 雖然有點偏綠 但是比較客觀的 另外深度的肯定夠的教材

评分

终于找时间看完了,内容翔实,借此学习了很多名字,历史断代梳理清晰,也理解了一种阅读台湾的不同角度,虽然作者的后殖民和台湾立场在书中不断反反复复说着相似的道理和诉求,让人有点厌烦。

评分

很久以前(其实也没有很久很久)为了保研而请朋友帮忙找的书 当时只是作为工具书那样去了解 很多新的内容文学史是很难跟进的 但这本的好处就在于 也有在我看来属于比较新的作家作品 或者说是著者比较有对于作家潜质的先见吧 对于了解台湾文学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很久以前(其实也没有很久很久)为了保研而请朋友帮忙找的书 当时只是作为工具书那样去了解 很多新的内容文学史是很难跟进的 但这本的好处就在于 也有在我看来属于比较新的作家作品 或者说是著者比较有对于作家潜质的先见吧 对于了解台湾文学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陈芳明文学史的问题,除了史观显得别有用心之外。最难以令人信服的是,因为他的价值取向,所以过度抬高一些作家,并忽视另一些。以及大段的引用史料原文,却不精准,而是经过了删减,断章取义之处,稍拿大陆文学史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为了分离,而藏住事实)同时缺少自己有力道的见解,冗长的话语只有一两句到位…他对于社会主义、后殖民理论的理解更是生硬。更大的硬伤在于时间事件都不准确,常有误差。所谓的修订12年,实在让人难以生疑。(复习的建议是配合这本书理解思潮,作家作品直接不要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