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作家。
出生于七十年代中期,浙江。曾任职银行、广告公司、网站、杂志社等。
1998年在互联网上发表短篇小说,作品被广泛流传阅读。此阶段作品结集于《告别薇安》(2000)、《八月未央》(2001)。2000年终止互联网创作,开始职业写作。
陆续出版《彼岸花》(2001),《蔷薇岛屿》(2002),《二三事》(2004),《清醒纪》(2004)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摄影、散文杂文各式作品。题材多围绕城市中游离者的边缘生活,探索人之内心与自身及外界的关系,文体自省疏离,风格清洌。作品均持续进入全国各类畅销书排行榜,更被引介到香港、台湾、越南、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
写作之余,热衷长途旅行及徒步。2004年,徒步雅鲁藏布峡谷抵达西藏墨脱,此后出版长篇小说《莲花》(2006),入选2006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入选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30本书之一。2007年诞下女儿。同年出版散文集《素年锦时》(2007),谈论流年往事,阐述创作和生活观点。2009年参与出版摄影、音乐、短篇小说三方合作的《月》。翻译英文儿童绘本《有一天》《白雪晶晶》。2010年,摄影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当代艺术群展。
2011年,主编文学读物《大方》。小说《七月与安生》被改编成话剧。出版最新作品长篇小说《春宴》(2011)。
现居北京。
夜月 浮云 走廊日影
花枝 晚凉 晨雾天光
世上所有的美好 原本都是平常的 细微的
如在梨花树下的小坐 清茶浅酌 花好月圆
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
她说,送给恩养,一个纪念。 一直以来,希望自己只对书发表意见,而不针对安妮个人。并不想阅读太多评论来影响自己的思维,在阅读后书写下来的语言,仅仅是对书的看法和感知。从《素年锦时》开始,而不和以前的任何书籍做比较,每本书的看法犹如导演的每部电影,内容和心...
评分一花一叶,曲径通幽,甜美愉悦,自甘自足。 --题记 坦白地说,安的文字,这并不是最喜爱的一本。总觉得她在所谓“清谈”的句子里,有太多言辞的雕饰,“端然”,“女童”,这些清寂的字眼用得太多,便让书失去了冲淡隽永的意味。也许究其本源,散文是写给自己的文字...
评分我到底是低估了安在这一代文青中的影响力。 《素》一出,豆瓣上铺天盖地的评论几乎淹没我。五颗星的等级,多是给了四星。 她的欣赏者们一直重复着胡兰成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歌颂安即将到来的孩子,歌颂安的生活态度,歌颂安的一切一切。 或许早已被神化。过去她淡定冷漠...
评分二三事 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安妮小说,与其说是写的好,不如说是安妮将她关注的范围缩小到最小,整本书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而不涉及她对周围人的看法,于是自欺欺人的觉得安妮进步了。 但到了莲花,又开始失望,书中那些描写西藏客拿高档相机、全副武装咋咋呼呼旅游的字句变成了...
评分应《Tooday》主编36之邀而写。 有人曾经告诫我:彪悍的粉丝,不需要解释。 但是,我依然并不担心粉丝们真如传说中那样,就像洪水猛兽,让我招架不住,落荒而逃。其实,人与人之间,尽管难免有很多分歧,但肯定仍然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掐架和讽刺,...
这样的书一直让我感觉很鸡肋,读起来不错但又比较累。看这样的书好似像一个不被完全信任的倾听者,听作者自述般不着边际的话,唯有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部分,产生些许共鸣,或者得到了某种领悟,产生共鸣。是过于自私的表达。
评分清淡带着点小苦。貌似无病呻吟吧,却还能莫名地感同身受。仿佛在大太阳的天气里,天空突然飘来的一团乌云,等候许久依然不见暴雨,却也无法散开。不干脆的那种韧度,粘口,不过也够回味许久
评分喜欢月棠记
评分我现在终于知道为毛那么多菇凉喜欢安妮了,文字真不错,很有灵气,虽然还是有霸气的作品更能吸引我。。。
评分陕图I267.1/3596-3 已读借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