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增订本)(下册)》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清政府还是有很多官员艰难的在维护着国家利益和尊严,其中很多电文可以体现出来,也有进步官员提出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提议,可谓句句中肯,但拘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谁也无法力挽狂来改变现状,历史的车轮是向前滚动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和进步是星星的燎原之...
评分最吸引我的是关于孙大炮同学和银行家的通信那一段,银行家左右政治和历史进程还真是那么回事。 恩,还有描述上海法庭的那段比较欢乐。 李中堂那段,想想就知道不容易阿。 对了,还有那些喜欢说的圆明园主要是被当地老百姓损毁的JY们,应该去读读圆明园那一段。 最后,你会...
评分作者为了这本书泡了那么长时间的图书馆,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其实现代的很多意见,100年前早已流行开来。 从纽约时报看中国,当时认为新颖的观点,现在可能成为常识;当时认为不可接受的国人弊端,现在却早已消失。 更多的是仍然在努力改进中的现实,所以让这本书常青。
评分 评分一本外国人看大清末期的著作,在阅读中,身为国人的我们学会了唯有自强,唯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是个合格的中国人!
k252.06/32=2:1
评分无比沉痛
评分本来译介是件好事,多少可作通俗读物读读看。为什么连每篇文章的作者都不写出来?为了规避著作权???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感觉少了一大块。即便是所谓的新闻,亦带有强烈的个人背景因素影响,在殖民时期更甚,这些作者(通讯员)到底是官员?商人?还是传教士?有没有女性?都是美国人吗?还是也有欧洲,甚至中国本土的作者?感觉翻译东西,最起码应当把作者标明,难道我买的是盗版?或者说不标和盗版的性质也半斤八两了吧。
评分对于李鸿章和袁世凯的采访描写比较感兴趣
评分对于李鸿章和袁世凯的采访描写比较感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