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本书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作者首先从哲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谈起,定义作者理解的哲学。作者认为的哲学即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作者进而又谈到一个容易和哲学混淆的概念——宗教,作者说的宗教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
评分 评分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历时三个月之久,起因是工作。中间因事中断,又拾起来,比一直读更艰难,但每每拾起是想让自己做事有始有终。 本书是冯先生梳理中国哲学的思想脉络之作,基本按时间序列排列。上部为子学时代,自孔子至淮南王;下部为经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
评分纯粹的历史。 引文浩繁,且多是文言。 如非发烧友实在难以有耐心和精力看完全书。 而且读此书必需要安静的地点。 我原本打算在上下班路上看此书的计划是失败的。 读此书不仅是读而已,边读边思考才行。 否则只是走马观花…… 不过此书之价值也正在于此,作者广征博引只为使读...
评分书中有言,“叙述一时代一民族之历史而不研究其哲学,则如画龙不点睛”,冯友兰按照西方完善的哲学理论把中国历代哲学思想梳理了一遍。由于冯在近代哲学史中是杰出人物,里面很多的看法和结论非冯断不敢轻易言之。比如“故著书立说,中国(文人)哲学家视之,乃最倒霉之...
中国哲学更多地是为修身安家治国平天下而打造的,当“道理”听听就好
评分读过, 还想再读一遍。
评分当当限时借阅。不时插入一些西方哲学的内容,但不痛不痒。全书最见功力的是对原典的选取汇编,这着实帮人省下许多功夫,冯老自己的观点其实没有多少,这本权作中国哲学读本来看吧~~
评分西哲化的初级尝试,为这种尝试打个三星吧,中国的这点儿东西,根本不需要用西哲化的方法,无他,不是一套活儿。
评分何时能读完道德经,何时才能真正领悟其间真谛。百家争鸣那个学术的黄金年代,真想穿越过去目睹群雄思想闪耀的万千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