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味爱,也即十一段抵死缠绵。
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
《十一味爱》全书由十一篇中篇小说构成,多以爱情为主题,主人公为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人皆寻常之人,事亦平常之事,但是作者却在平凡场景里,着意描摹出小人物向往幸福的卑微和理想逐渐幻灭的过程。
文珍是近年来文学界的后起之秀,作品数量不多,却篇篇质地上乘,文字晓畅优美,心理描写细致,于微妙处落笔,书写常人看不到或未言说的幽暗之境。而她的文字又绝没有80年代纯文学的“隔离感”,写小说只为“体贴人心”: 褪去了80年代精英分子先锋写作对读者的“启蒙”姿态,亦拒绝与目下浮躁浅薄过度市场化的习气同流。
正如《十一味爱》后记所说:“《桃花扇》唱词道,‘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但愿自己能写出生命里的暗和光,又写出那况味的热与凉。”
——这暗中有光,热极而凉,先白描出七分世俗情味,又大写意三分魂飞天外,参差对比,互为注解,就是她一直追寻的为文之道。
推荐者:
文珍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以一部小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的人。她属八〇后,但她的文字却与八〇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的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不缺乡村小说,缺的是城市小说,是文珍这样的城市小说。
——曹文轩
那些被林立的楼宇遮挡、被密集的车轮碾压的爱情,如此琐屑卑微,又如此敏感真切。加之文珍精致的语言,绵延不绝的形象描述,确实好看。
——苏童
读了《北京爱情故事》、《第八日》这两篇小说,相信许多人会记住这个作者的名字——文珍。《北京爱情故事》既迷离凄婉又匀称纯净,如同一曲忧伤的小提琴独奏……两篇小说均展现了作者的不凡才华。
——南帆
在一个对情感的爆发力、密度、绵延度和后坐力普遍丧失了洞察力的年代,文珍的小说以罕见的耐心和出其不意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细碎的情感所裹挟的隐秘的嗅觉、幽微的欢愉、美好的交错和迷人的尴尬。文珍的这部小说集亦可以看做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深文艺青年情感反思录”。
——胡续冬
文珍,1982年7月生。中山大学金融本科,北京大学首届文学研究与创作方向硕士,以小说《第八日》获学位。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当代》、《大家》、《中篇小说选刊》、《山花》、《羊城晚报》等,亦曾获大小文学奖项二三。性情散漫,事多不经心。爱好众多,但写字之外真正非干不可的事很少。现居北京,为出版社编辑。
文珍的《十一味爱》里,有一篇《安翔路情事》,写得颇为有趣。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靠近鸟巢附近,音乐学院旁边,有一条小街,叫安翔路。就是那种最普通最市井的小街,“有五个饭店,四个水果摊,三家小超市,两家花店,一家药店,一家礼服租赁店,一家鸡蛋灌饼店”。这家...
评分翻开《十一味爱》的第一味,是个好听的名字:气味之城。 两个人紧紧地攥着两包材料到了民政局,门口站着年轻的保安,他伸手从裤口袋里摸出一颗大白兔递过去:请吃糖。与此同时她的手也伸过去了:大白兔。从结婚登记处出来时他拿起他的手仔细闻,指缝里依稀还有大白兔甜蜜的气息...
评分吴冠中说:“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爬也好,走路也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就是风格。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 一开始看文珍的小说,注意到的似乎并不是故事本身,...
评分文珍的笔触平实中惊艳,纯熟中清新,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不是所有爱都能被表述出来,也不是所有人善于表述爱,文珍正是擅长挖掘爱情的微表情和情绪的死角,全方位立体式呈现爱情感悟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情感细微处,涤荡心灵处,绝对值得你、我、他,静静地品味.........
评分什么狗屁玩意儿……
评分你说不修改也就算了,起码润色一下吧。。这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能把文字驾驭成这样也服了。要不是长久以来经常没网还不至于看这么快。此为止。521读毕
评分《气味之城》和《安翔路情事》还行,其他作品……呃
评分《气味之城》和《安翔路情事》还行,其他作品……呃
评分《气味之城》、《北京爱情故事》、《第八日》这几篇写得很不错,感受细腻,颇有感同身受;《安翔路情事》最为有力,一对年轻人面对灰暗现实走向绝望,丝丝入扣,尤其是结尾,当女孩揣度男孩是否因被弃而殉情,而男生忙于应付生计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文艺念头,简直心头见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