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本作的男角没有什么可说。列文虽然处处碰壁,但在小说里仍然是主宰一切的神,他矛盾的心理只要略微往某一方面发展,就可以变成奥布隆斯基、卡列宁或者弗龙斯基。换句话说只有列文是活着的,仍然游移变幻着,其他所有的男主角都是列文貌合神离的分身,都是具象化定型了的人,等...
评分 评分这本书今年听了两遍,一直想写点笔记,拖到年末只能匆匆把些零碎想法概括几笔。托尔斯泰对万事万物观察之细体贴之深就不说了,这小说之所以能连听两遍享受主要在这里。 1.安娜与列文是非常相像的两个人,最大的不同是性别而已。这一点在听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尤其深刻。他们情感的...
评分我不能从这本书看出很多书评提到的革命目的,比如抨击制度什么的。相反,我觉得他是刻画人性的书籍,是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小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竟然如此了解女人,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叹为观止! 书中的人物是立体的,我反对书评简单将卡列宁说成虚伪的坏人,把沃伦...
评分【2018年第1本】本书的结构非常特别,安娜和伏伦斯基是一条主线,列文和吉娣是另一条主线,这两条线无数次交叉缠绕,有过许多深刻的羁绊。然而,作为两条主线的灵魂人物——安娜与列文却从未相识,要到小说的最后八分之一,才有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位有着同样困惑的读者,有幸直接向作者托尔斯泰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奇特的小说结构不符合“建筑学”原则。然而,托尔斯泰却反驳说:“相反,我正是以‘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砌合得使人察觉不出拱顶在什么地方。”他解释说,“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安娜与列文,这对命途中的羁旅人、精神上的同路者,由于肩负着托尔斯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作者的思想载体,在极为相似的精神内核中,最终走向了背道而驰的结局。
评分安娜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么…?想了想似乎应该是不能的。
评分不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不如包法利夫人,我还是觉得安娜太作
评分一半是安娜耐不住生活的寂寞而投入的无聊的爱情,一半是列文的生存困惑和信仰危机。都是表现大变革时代欧洲精神的危机——上帝死了!意义何在?问题没有过时,但观念略显陈旧,故事冗长无趣,非我所爱。
评分花了一星期时间才读完的巨厚巨厚的书!光是捧着就快累死了~真不知道爸爸怎么想的,居然买了精装版。。。== 说起来也没什么,一个典型的欧洲贵族的故事,情妇啊,上流社会啊,地下情没有未来啊之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