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史(共2册)

中国当代电影史(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电影
作者:丁亚平
出品人:
页数:779
译者:
出版时间:2011-6
价格:12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10603302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史
  • 电影
  • 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
  • 丁亚平
  • 考研
  • 绝版书
  • 理论
  • 中国当代电影史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影视文化
  • 电影发展
  • 电影评论
  • 电影研究
  • 文化史
  • 艺术史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当代电影史》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来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通史著作。作者丁亚平长于积累,花了近十

年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追踪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变化,视野

宽广,考察细致。《中国当代电影史》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国当代电影历史

展的基本规律,论述当代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电

影文化成就,以具有范式意义的影片、人物和重要电影现象为

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代电影历史。

作者简介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

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目录信息

自序/001第一部分 电影·政治:国家授权与现实空间位移引言/009第一章 记忆与解放的路:新时期电影的形成/014第一节 政治、时代主题插入与老电影家的选择/014第二节 观影的情感史/029第三节 以影载道的艰难转折/043第四节 批评政治学:如何解读电影密码/054第五节 第四代:时代之间/066第二章 改变与颠覆:人、艺术、商业的诗学/082第一节 政治、大众与商业角逐/082第二节 谢晋:生活史、真谛与美德/097第三节 实践生活的要求与“谢晋模式”的反思/109第四节 第五代崛起:作为社会与个人的一种“生态”/118第五节 通过政治、商业进入现实/136第二部分 90年代的市场、社会重造与越界的电影行为引言/155第三章 欲望的整体:价值、市场化与责任/162第一节 主旋律文化、电影的政治性及其转换与改造/162第二节 市场体制变化与电影对商业及娱乐化的追求/189第三节 文化向度与电影多维主义的发展/203第四节 冯小刚贺岁片与走向艺术和娱乐的商业化/218第四章 他者的言说:开放的银幕与新兴电影的身份想象/233第一节 电影节电影/233第二节 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走向开放与交流/249第三节 大片的引进与电影的改变/263第四节 嫁接与现代性:贾樟柯及其他新一代导演的选择/280第五节 第六代的非主流制作与文化语码/297第三部分 版图迁延:进入21世纪的电影文化与产业引言/319第五章 文化空间与国营转向市场导向/329第一节 球域化与不断证实的所指/329第二节 再生与更新:创作空间的变化/339第三节 国营转向:实践范畴及其表征/350第四节 《英雄》与民营电影业登上舞台/372第六章 明星的文化表征转移与重新语境化/395第一节 明星接受史、情欲升华标本/395第二节 作为东方想象视觉载体的巩俐/408第三节 章子怡:视觉传媒时代的符号构建/425第四节 明星对象化与影迷文化/437第七章 话语的交换:电影体系变奏与挑战/447第一节 港台电影、市场新语汇与后第六代/447第二节 从贺岁档到进口大片/466第三节 主流电影何为:观众、诠释与符号/482第四节 反思性变革、电影政策机制与象征形式/499第八章 主体性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514第一节 价值观、影像空间生产与表意实践的重构/514第二节 电影:伦理实证化及其问题/529第三节 艺术电影与文化主义/544第四节 中式商业大片:跨越疆界/558第五节 话语途径、电影审查及批评:公众空间的建立/574附录/593中国当代电影史年表/593中国当代电影片目/641参考文献/772后记/77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能够暴露被隐藏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观点,仍然是正向的价值观。” 只能借由书里这句话来评价这本书了…… 这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其对于当代中国电影的评价还是过于平面化了。

评分

说实话分析式文本是很烦的读起来,原本对丁亚平的好感有点消耗

评分

杂、乱、长。

评分

杂、乱、长。

评分

这本书就是特别特别典型的——中国学者热衷于堆砌术语但是什么也没说出来或者说出来的东西其实特别浅显——这种情况 气死了!充满了各种前后矛盾的史料错误用词错误和语病。难以忍受。 本来打两星,下册写得比上册略好,加一星。 坦白说我看过的电影确实不算多,但我听说过的电影很多。我不迷影,但是我对电影的感觉很深厚。原因就在于我小时候打开电视就是看中央六和十放。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有种自己回到小学,中午到家开开电视看中国电影报道的错觉,通篇在讲中央的文艺政策和我国院线的银幕增加到了多少块。 电影史确实应该讲这个,但是这确实又很别扭。文艺发展中那么多波澜壮阔的事那么多鲜活生动的人不讲,白瞎了这个当代史的题目。写史书,应该有人啊。这书里没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