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体部分的时间跨度为1976年至2008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主要内容是主人公夏冲从4岁到31岁的经历、见闻,在此主要线索之外还有多条次要线索交替推进,如周围人的故事等等。就个性而言,夏冲是一个对悲剧非常敏感的人,发现周围生活中到处是被忽略的悲剧。他的父母、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朋友的母亲、高中同学乃至路人甲乙丙,都在各种悲剧之中。与传统的悲剧不同的只是这些悲剧往往被看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小说中也包含一个爱情故事,其实是半个,算是悲剧中的一抹暖色。女主人公是一个比男主人公更好的人物,她同样年轻、聪明,但更平静,也懂得安之若素。书名中有“寂静”二字,是因为主人公有三次拒绝跟任何人说话,一次是幼儿园时期,一次是高一,一次是31岁在四川独自旅行时。小说便从第三次“寂静”开始,次第展开倒叙。概括小说的核心意思,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国家这生活都像一条龙,庞大、强力、野心勃勃,而主人公则像一只蝉,疏离、弱小、难以平静——小说的最后一章就叫《龙与蝉》——夏冲也不清楚,为什么生活如此平淡又令人激动。当他到了成熟的年纪,成了一名律师,却仍受制于往日记忆,不得自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已经成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生活完全变了。这时夏冲回首往事,就像蝉发出了一串戏谑的鸣叫一般,又悲伤,又懂得这悲伤也是可笑的。他见到的一切都陷入历史的窠臼中无法自拔,并无意义,只有晚来时候的一分寂静给人安慰。
从技术上说,小说试图具备艺术性、创造性和美感。文字务求精确、新鲜。叙述上类似于奏鸣曲式,在主要线索之外,缠绕着多条次要线索,时有偶然的动机演变成主题。因此,既在故事推进上带有滞重感,也因之获得丰富的张力。在结构、节奏、情节上,作者喜欢做迂缓的变化,在不疾不徐间绕过读者的注意力,试图令读者耳目一新。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基于现实生活的、讲述人物的内在经验而非外在命运的小说。
1972年生,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开创新闻特稿独特的写作方式。后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开辟专栏,获2010年《GQ》中文版Men of the Year年度专栏作家,同年出版结集作品《佛祖在一号线》(销量超过十万册),之后终于开始专心写作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作为一个天生写小说的人,李海鹏的写作之路绕了一个大圈子,但正如他在《晚来寂静》的序言里所说:命运自有时间表。
最近重读了《晚来寂静》,时隔七年,我到了李海鹏写这本书的年纪,好像终于明白了李海鹏为什么写这本书,正如他在前言里写的『若说这小说有什么怀抱与野心,亦无非通过一段暗哑的岁月,令古往今来的岁月,浮现纸面』 这本小说直到今天都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正如1997年王...
评分晚来寂静,以及与海鹏的友谊 第一次和海鹏认识,是十年前在新浪文化沙龙聊天室,也没有怎么说话。时至今日,我和海鹏,都不曾见过。 那些年网上认识的朋友,大多都见过。比如海鹏在某个饭局见过我前男友敌老师,敌回头就深情地唱起了对海鹏的赞美诗,敌长得像许亚军,同济建筑...
评分夏冲从未长大也从未离开,他自始至终都坐在铁轨旁,经典的白色衬衣,水洗蓝的牛仔裤。他安静地坐着,等待火车轰隆驶过,犹豫着是否要一跃而下,就此结束生命。 在现实与虚幻的交错里,这是李海鹏试图还原的一个满怀梦想的清澈少年。 那个70年代的东北没有奥特曼,没有美少女战...
评分夏冲从未长大也从未离开,他自始至终都坐在铁轨旁,经典的白色衬衣,水洗蓝的牛仔裤。他安静地坐着,等待火车轰隆驶过,犹豫着是否要一跃而下,就此结束生命。 在现实与虚幻的交错里,这是李海鹏试图还原的一个满怀梦想的清澈少年。 那个70年代的东北没有奥特曼,没有美少女战...
评分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是大一时在南方周末出的《后台》这本书中,叫《举重冠军之死》,用倒叙的方式,多视角穿插写成的一篇特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新闻稿可以这样写。李海鹏自己曾说过:有人会说,新闻报道穷讲究什么呀?把事说清楚不就得了吗?要我说,蟪蛄不知春秋,合该你...
只想闭口不言,在这晚来时候
评分这书的文字,要用种茶名来形容,就是吓煞人香。
评分这书的文字,要用种茶名来形容,就是吓煞人香。
评分看了很久,本来也没觉得特别好,今天终于看完了,看到夏明远死了,我才觉得这书真的值得我用这么长时间来等待这一刻。其实,李海鹏确实称不上出色的小说家,可是,这么厚的书,每一页都满是他用心的痕迹。合上书有一种从深深的湖底来到湖面的感觉,舒了口气。
评分看完内伤一个星期没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